您的位置:首页 > 医学新闻

临床怪现象调查:CT图片 小到无用为哪般

2013年09月10日 10:00
  目前,在临床诊疗中存在一些怪现象,例如,在医院拍的CT图像被密密麻麻地排在一张胶片上,小到无法看清而失去诊断价值;糖尿病患者要两年一次“喝糖水”,以证明自己还是糖尿病患者,否则医保卡要被停用;透析收费实行“打包价”,使患者的透析质量打了折扣。医疗行为的合理与否和医保、物价等相关政策的导向密不可分,政策如果失去了精细化、专业化设计,往往会与临床诊疗实际不相符,而导致患者多花钱多受罪,甚至影响医疗质量安全。自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调查性报道,探究怪现象产生的原因所在。

  为确诊疾病在手术前拍个CT,是不少患者尤其是外科诊疗需要经历的过程。但是,作为患者,您是否留意过不同地区CT图像大小的区别?作为医生,您能否看得清微缩的CT片?在这个看似简便的影像检查项目背后,是复杂的利益纠葛和医疗安全隐忧。

  现象:CT图片邮票大小看不清

  我国头颈外科权威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屠规益教授,前段时间到西南某地一家三甲医院提供技术指导。第一天“上岗”,老爷子就感觉严重“水土不服”:“患者的CT片,我们医院每张胶片上的每幅图都有香皂盒那么大,一张胶片排不下就再用一张。你们这里怎么所有图都集中在一张胶片上,弄得只有邮票大小,密密麻麻,根本看不清楚!”

  虽然片子看不清,但病还得好好看。屠规益只好跑到该院影像科,从电脑里调出原始大图详细查看。

  屠规益的所见并非个案。江苏省某知名三甲医院影像科主任对记者说,该院的CT图片也都集中在一张胶片上。“我们会把最有临床阅片价值的几张图放得大一些,其他的就小一些排在一起。”这位主任坦陈,有时候在一张胶片上摆不下,不少有病变、转移的图片也只能缩成普通邮票大小的图,医生确实看不清。

  在云南、上海等地,同样的阅片难题也困扰着当地医生。医生们描述,邮票式图片非常普遍,最夸张时,指甲盖那么小的图也遇到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副主任吴宁介绍,在北京,各医院的CT检查,一般每张14英寸×17英寸的标准胶片上只排横4张竖5张共20幅图,每幅图有香皂盒大小,“这样既不浪费,也能保证临床清晰阅片”。

  影响:医疗安全被“微缩”

  “CT图怎么可以这么小?”对于上述现象,屠规益直言非常可怕,“医生不可能为每位患者、每张片子都跑一趟影像科。那么,CT检查结果就只能读报告,阅片这一环节实际上是消失了。”屠规益表示,不能清晰阅片,就无法直观地了解病情,医生就无法确切地知道病灶情况、有无转移、放化疗效果等。

  对于外科来说,手术前阅片有助于医生了解手术目标、精准设计手术方案和路径等。更让屠规益和吴宁担忧的是,一旦这些图像因为微缩而废了,还意味着医疗安全也随之被“微缩”。诊断报告并不总是准确无误的,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图片清晰的话,医生就能及时发现并修正诊断报告。否则,后果堪忧。

  而对于患者来说,微缩CT图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如果拿着这种CT片来就诊,我们肯定得让患者重新做一次,不但浪费钱、消耗时间,而且来回重复检查也会对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吴宁说,她受邀到上海、云南等地开会时,经常听到当地同行们的抱怨。

  溯源:物价医保政策有差异

  同一种检查项目,为什么不同地区会有如此差异?面对记者的提问,所有受访检验科医务人员都表示,这种差异与技术没有关系,问题出在物价和医保政策上。

  吴宁介绍,根据北京市的物价和医保报销政策,CT检查按人次收费,胶片等耗材费另算,胶片收费按照政府招标采购价格,可纳入医保报销。以该院肺癌患者CT检查为例,做一次胸部CT平扫,层厚5毫米,每张胶片排20张图,仅最普通的肺窗和纵隔窗扫描就需要近6张胶片。如果患者有肺结节并怀疑恶性的话,就要做薄层CT,则胶片张数就将达到7张~8张。“如果患者有骨病变,还要照骨窗;有的甚至需要重建CT,那胶片张数就更多了……”

  如果这样的患者在江苏、云南、上海等地,本该上百张的图片就会被缩减,并被挤在一张胶片上。因为在江苏、云南等地,虽然也是按人次收费,但胶片费包括在CT检查总费用内,即不管拍多少张,费用不得提高;在上海,胶片费虽然另收,但核定总胶片费最多只能收1张胶片20元,且医保不报销。

  “多用胶片就意味着成本上升甚至赔钱。”江苏省某知名三甲医院影像科主任表示,这样一来,大量的图片就只能逼仄地在一张胶片里呈现。

  支招:尊重科学细化政策

  CT拍片如此混乱,难道没有规范吗?带着这个疑问,记者从一位工作30多年的资深医学影像专家处了解到,多年来,CT等影像检查仪器在不断更新换代,胶片的大小也在不断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图片清晰度越来越高,扫描层厚越来越薄,在对疾病了解更为精细和清楚的同时,也意味着图片越来越多。但30多年来,不管是相关行业学术组织还是政府主管部门,对于CT图片大小、排列、规格等,始终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规范并贯彻实施。

  “行业组织就算有规范,估计到了物价和医保部门也很难说得上话。”这位专家直言,希望行业主管部门先与物价、医保部门沟通好,然后授权相关学术组织、专家,制定相应规范,在此基础上与物价、医保政策做好衔接。

  此外,采访中,多位微缩图片地区的医务人员表达了对北京等地做法的赞赏,也有少数人对本地做法的初衷表示理解。“如果将胶片费单列,按张数收费医保报销,会不会留下过度检查的漏洞?”一位放射科主任表示,如果利用这样的漏洞,本该拍6张的拍了12张,过度拍片、收费,既是一种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医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降低患者就医费用。“北京大医院扎堆,全国的患者都往那儿涌,他们忙都忙不过来,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是其他地方,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

  针对上述纠结的考虑,有人提出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在美国,做CT检查一般不常规出胶片,而是将全部图像刻成光盘给患者。如果临床需要出具胶片图像,则需要专门申请并另外付费。而在一些欧洲国家,有专门储存影像检查资料的中心,中心与全国医院、医生的电脑相连,可随时调取。对于国外的做法,吴宁等专家表示,这需要医院有先进而强大的硬件水平做支撑,就当前而言,我国尚不具备这些条件。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多个地区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如除按项目收费外,再按扫描部位细化收费。“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成本和深入了解医疗规律、需求,在此前提下衡量利弊,制定全国统一的物价、医保的精细化政策。”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只有具备这样的智慧和耐心,才能让CT图不再缩微,让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利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