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医生曾想转行
《报告》指出,2008年~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平均年门急诊人次数从20.1万增长至31.8万,平均住院人次数从1.6万增长至2.6万。与之相反的是,医生数量却在迅速减少。日渐加剧的“用人荒”让本就人才匮乏的县级医院雪上加霜。调研人员深入江西、贵州、陕西等地实地调研后发现,在86所县级公立医院中,4年间共有9392名医务人员流出,平均每所县医院每年流出20人~30人。流出人员以临床医生为主,其中70%以上流向上级医院或经济发达地区;青年、中级职称占76.6%,副高级职称占36.4%.在其他级别医院,医生转行现象也较为普遍。2013年,丁香园网站进行的调查显示,11910名一线临床医生中,81.9%的人表示曾有转行的想法。今年1月,辽宁省医师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同样指出,过半医生对工作缺乏成就感,41.4%的医生有离职倾向。
究其原因,丁香园调查显示,约64.3%的人认为“工作负担过重,缺少休息时间”;约57.4%的人“对收入情况不满意”;约51.5%的人觉得“工作压力大”。“社会偏见,媒体歪曲报道”也让近一半医生无法忍受。近年来频发的恶性伤医事件也对医生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2012年哈医大杀医事件后,时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的张强就发现,医院里年轻医生的流失非常严重,很多医生都去当了医药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仰东萍则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伤医、杀医事件使医生及其家属的安全感有所降低。
医生流动的三种类型对于“医院用人荒”问题,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表示,现阶段,我国医生的流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基层医院向上级医院流动。这主要源于基层医务人员薪资、培养等方面存在问题。比如,在伦敦,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医生收入相差无几;但在我国,后者可能不足前者的一半。基层医生向上流动也是人之常情。然而,任由如此会导致大型公立医院无限扩张,基层医院日渐薄弱,分级医疗无法实现,就医难问题得不到解决。廖新波认为,现阶段应推广多点执业,实现人才从上级医院到基层医院的流动。
公立医院向民营医院流动。这种流动是值得提倡的,因为医生到哪儿始终都是为人民群众看病,只不过患者和报酬不一样。医务岗位向其他职业流动。医生转行是人才流失,也是极大的人才浪费。丁香园调查发现,37%的人转行后会选择非医药行业,27%的人转当药企医药代表。德国拜耳医药保健中国地区总经理克利斯·李对此表示,在大多数国家,医生转行做医药代表是极其罕见的。而在一些中国医生看来,去外企做医药代表是条好出路,因为医生培养成本不断攀高,工作后薪金却普遍偏低。
“养放”结合,留住医生医院人才的流失,最终将导致国家医疗水平发展滞后,群众健康难以保障。廖新波认为,留住医生要从两个途径入手:一是“养”医生,给医生提供合适的待遇和工作环境;二是“放”医生,给医生提供自由流动的空间。
首先,加强基层医院建设。大型公立医院扩张,上万张床的医院陆续出现,相比之下,基层医院发展明显落后,有些甚至连最基础的设备和技术都没有普及。这样的医院很难留住医生。其次,提高基层医生待遇。培养全科医生的理念是好的,政府也一再鼓励医务人员去基层。但事实上,“鼓励”不如“吸引”,应按照市场规律在待遇方面提高吸引力。如广东河源政府正在落实每月给基层医院医生发放补贴的政策,以此留住人才。
第三,宣传引导老百姓改变观念。基层医院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才和技术,但只做到这两点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老百姓改变观念,认识到基层医院就能解决大部分的疾病。同时,大医院门诊应被限制,比如只解决疑难杂症,感冒等小病不得报销等,以此督促大家去基层医院看小病。第四,纠正医院创收行为。医院以创收为目的,必然会带来过度医疗,医生价值也无法得到真正体现。建议将医院收费分为两个部分,医生诊疗费按5年一档区分,医院收费按不同级别区分。年资越高,收费越高;医院级别越高,收费越高。
最后,打破医生体制观念。目前,医生良性流动的一大阻碍就是体制,很多公立医院医生觉得体制内的工作是铁饭碗,担心离开体制后,就很难再进入,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等申请也会受到影响。这种现状急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