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说了多年,大城市的大医院依然人满为患,在乡镇医院、社区卫生院看病本应廉价又快捷,却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五六年前,大家形容基层卫生人才都说‘青黄不接’,现在更是到了‘后继无人’的程度。”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疾控中心主任沈进进,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基层卫生人才“断层”,一方面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低、待遇差,留不住人,另一方面是受人事制度、编制等制约,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
编制少、待遇低,造成基层卫生人才难以为继中国青年报:现在人们有病都愿意往大医院跑,基层医院患者日益减少,医生也越来越少,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您觉得,是基层医院条件差导致患者减少,还是因为患者减少导致基层医院条件变差?该从哪儿入手改变这一现状?
沈进进:应该说是互为因果。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高了,对健康的要求高了,自然追求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另一方面,基层医疗设备条件差,医生水平低,自然得不到群众信赖。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综合治理,补偿政策、投入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都需要改进。我个人认为,在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的同时,要对老百姓加强引导,使他们信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才是根本。医改方案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五项重点改革之一大力推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队伍存在诸多问题,人才“断层”现象依然严重,严重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中国青年报:基层卫生机构“人才荒”的现实有多严重?沈进进:据我了解,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都存在人才“断层”的情况,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以江苏盐城为例,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断层”情况非常普遍。有的乡镇卫生院长期就三四个医生维持日常工作;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很多是工勤人员在值守药剂工作;个别卫生院一个人就维持着影像、心电、检验等多个医技科室的工作。调查显示,江苏盐城有近一半的乡镇卫生院近三年未引进1名大中专毕业生。
村级卫生人员情况更不容乐观。在盐城市村卫生所,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只占总数的36.94%,其余均为注册乡村医生。村医老化严重,一半左右的乡村医生年龄在45岁以上,如果他们离开卫生室,许多村将没有村医为村民提供服务了。中国青年报:人才“断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沈进进: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很多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加上工作压力大、待遇不高等原因,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单位工作;二是由于受招人政策、编制等制约,很多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按照相关政策,追求高层次人才,造成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错位。待遇不好肯定是留不住人的重要因素。尽管乡镇卫生院实行了绩效工资,但目前仍然低于同地区公办教师的绩效工资水平,工作压力却很大。因此,许多毕业生宁愿到民营医院打工,也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即使去乡镇卫生院,也是为了享受政策,拿到编制以后,再想办法调出去。据了解,部分医学毕业生为了留在城里,不惜选择牺牲专业理想,从事药品代理、医疗器械推销等相关行业,甚至从事与医学一点儿都不沾边的职业,而且获得了比从医更好的报酬,被推为典范,引发其他毕业生的效仿,加剧了人才流失。
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也对人才引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有事业单位的招聘权都在人事部门,有时候他们不了解单位的实际需求,制订的招聘政策不切实际。比如,盐城某县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招聘条件是:本科(985和211工程学校)以上学历,年龄35周岁以下,本地户籍。这三个条件就使得很多人才被拒之门外。实际上,基层卫生院缺人,但空的编制并不多。以前是卫生院自谋出路,编制人数上也没有严格规定。现在国家根据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人口、规模等核定编制,由于退出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缺失,一些非专业人员推也推不走,编制空不出来。而且我了解到,有些县里面,即使是有空编也不让你进来。因为,多招一个人就多负担一个人的工资。有些地方对编制卡得很死,比如空编10人只能招两三个,或者今年干脆就不让进。
中国青年报:基层卫生院现在最缺哪方面的医生?沈进进:妇产、五官、儿科、中医、检验、影像等专业人员都奇缺,有的卫生院这些工作已经无法运转。基层预防保健专业人员也极为匮乏。大、中专院校的公共卫生专业已停止招生10多年了,而本科的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由于多种原因基层根本招不来。这就导致乡镇卫生院要么使用非卫技人员从事预防保健工作,要么大量抽调村医,人员素质不高,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
医学教育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面向基层、面向实际的方向,进一步加剧了基层卫生人才短缺中国青年报:医疗卫生领域这种供需矛盾与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有关吗?
沈进进:有一定关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而现在医学院校培养的是相对高端人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聘长期以来是以中专毕业生为主。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量扩招了本科类医学生,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却没有得到同等的重视,医学教育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面向基层、面向实际的方向,进一步加剧了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紧缺的状况。因此,应尽快改变目前这种人员培养体制,加快三年制大专、五年制高职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和培养力度,为基层快速输送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员。
中国青年报:有人建议,可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医学毕业生先在基层工作几年,之后大医院可优先录取。您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沈进进:我认为这样的政策只能缓解表面问题。因为基层卫生人才本来就留不住,好不容易培养了几年的人才,又要送去大医院工作。我不赞成这样的政策。相反,我倒是支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在大医院工作了几年的医生向基层流动。如果能实现大医院下派一名学科带头人带起小医院的一个学科发展,那是最好了。
中国青年报:有建议说,建立医生流动机制,省市三甲医院、部队医院和地方的县医院建立对口的支援机制。您认为这能否有效缓解基层人才缺乏问题?沈进进:建议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形式意义往往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大医院的医生主观上并不愿意到低级别医院长时间工作,相关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大医院人满为患,哪能再安排顶用的人员去支持基层呢?而且大医院也没有这个动力。
我认为在这一对口支援机制中,让低级别医院的医生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倒是促进基层卫生人才技术提升的一个有效途径。中国青年报:您认为,解决基层卫生人才匮乏问题,当下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怎样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境?
沈进进:从眼下来说,应该留住在职的医生,高薪返聘一些城里的退休医生,加紧定向培养一批适合基层的毕业生。从长远来看,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政策措施进行引导。一方面,改善基层条件,增加基层投入,让医学生到基层能使得上劲;另一方面,切实增加优秀毕业生的报酬,设立特岗津贴,鼓励本科生到基层去。要注重人才培养,关键是解决其职业上升空间、上升渠道的问题。另外,医学院校可以增加定向委培的力度,特别是增加基层医疗单位所在地的生源培养,有利于人才在当地扎根服务。目前已有一些地方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如江苏省2009年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方式,为基层定向免费培养护士、药剂师等农村卫生人才,非常值得借鉴。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