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痨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感染痨虫,一为正气虚弱。痨虫和正气虚弱两种病因,可以相互为因。痨虫传染是发病不可缺少的外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是痨虫入侵和引起发病的主要内因。
1.感染痨虫 早在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认识到本病属于慢性传染性消耗性疾病,提到此病“积年累月,渐就顿滞,乃致于死”,而且其传染力很强,甚至“可以灭门”。古人
所称的痨虫即今日所见的结核杆菌。痨虫传染是形成本病的唯一因素,因直接接触本病患者,痨虫侵入人体而发病。如问病吊丧,看护病人,骨肉亲属与患者朝夕相处,都是导致感染的条件。这种感性认识,已为近百年来的发现所证实。
2.正气虚弱 ·
(1)禀赋不足:先天素质不强,小儿发育不良,“痨虫”乘虚入侵致病。
(2)后天失调:如酒色过度,耗伤精血;或情志不遂,忧思过度;或劳倦伤脾,而导致正气虚弱,痨虫入侵而发病。
(3)病后失养:如麻疹、哮喘等病后或外感咳嗽延久不愈,以及产后失于调养等,皆易致痨虫入侵。
(4)营养不良:由于生活贫困,饮食营养不足,终致体虚而感痨虫。
上述原因,均可导致气血不足,正气虚弱,成为痨虫入侵引起发病的主要内因。痨虫感染和正气虚弱两种病因,可以互为因果。痨虫是发病的原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正气旺盛,感染后不一定发病,正气不足,则感染后易于致病。同时,病情的轻重与内在正气的强弱也有重要关系。另一方面,外因感染既是耗伤人体气血的直接原因,同时又是反映病变发生发展规律,区别于它病的特殊因素。
本病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肺。由于痨虫从口鼻吸入,直接侵蚀肺脏,可出现干咳、咯血等肺系症状。由于脏腑之间关系密切,肺病日久可以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器,故有“其邪展转,乘于五脏”之说。其中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脾为肺之母,肺痨日久,子盗母气,则脾气亦虚,可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症,其甚者可致肺、脾、肾三脏同病。
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则可见肺肾两虚,伴见骨蒸、潮热、男子失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则见性情急躁,善怒,胁痛;肺肾阴虚,心火上炎还可伴有虚烦不寐,盗汗等症;如肺虚治节失司,血脉运行不畅,病及于心,可见喘、悸、肿、紫绀等症。
本病病理性质的重点,以阴虚火旺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喜润恶燥,痨虫蚀肺,肺体受损,首耗肺阴,而见阴虚肺燥之候。故朱丹溪概括痨瘵的病理为“主乎阴
虚”。由于病情有轻重,病变发展阶段有不同,故病理转化演变不一。一般来说,初起病变在肺,肺体受损,肺阴亏耗,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可导致阴虚火旺,如阴伤及气,甚则阴损及阳,则见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候。
上一篇:肺痨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下一篇:肺痨的主要证候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