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概述及主要症候特征是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泄泻概述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衡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泄泻主要由于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多见。
泄泻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有各自不同的兼证。中医药治疗泄泻有较好的疗效。
《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说明风、寒、热、湿均可引起泄泻。《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膑满闭塞,下为泄。”《素问·举痛论》指出: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说明饮食、起居、情志失宜,亦可发生泄泻。另外《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素问·宣明五气圻胃:“大肠小肠为泄。”说明泄泻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大小肠有关。《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汉唐方书将此病包括在“下利”之内,《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病,而对泄泻的论述概括为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实热泄泻用“通因通用”之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从三因学说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泄泻的病因病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景岳全书·泄泻》说:“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且分别列出了利水方剂。《医宗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而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亦为临床所证实。
泄泻一病,《内经》以“泄”称之,汉唐书包括在“下利”之中,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证候特征
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
如水状;或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常兼有脘腹不适,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多由外感寒热
湿邪、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调等形成脾虚湿盛而致泻。暴泻多起病急,变化快,泻下急迫,泻
下量多,多为外邪所致;久泻则起病缓,变化慢,泻下势缓,泻出量少,常有反复发作的趋势,
常因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而成。
上一篇:中西医助理考点泄泻的病机述要
下一篇:消渴的转归预后及预防与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