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概述及主要症候及特征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失眠的概述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由于睡眠时间的不足或睡眠不熟,醒后常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心神不宁等。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证。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原性疾病。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更不会引起医源性疾患,因而受到患者的欢迎。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称为“不寐”。《内经》记载失眠原因有三。①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喘、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②为邪气客于脏腑,卫气不能入阴所致。如《灵枢·邪客》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⑧脏腑损伤,阴阳不和,则夜寐不安。如《素问·病能》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安”,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古今医统大全·不寐候》详细分析了失眠的病因病机为“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
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亦不得眠。有脾倦火郁,夜卧遂不疏散,每至五更随气上升而发燥,便不成寐,此宜快脾发郁、清痰抑火之法也”。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不寐》中将失眠分成有邪、无邪两种类型,认为“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无邪是指“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有邪者又分为外邪、内邪,“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此外还有“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故张氏认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据此,《景岳全书·不寐·论治》中指出:“无邪而不寐者,……宜以养营,养气为主治……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症自退,若兼顾而杂治之,则十曝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医宗必读·不得卧》将失眠原因概括为“一日气虚,一曰阴虚,一日痰滞,一曰水停,一日胃不和”五个方面。
《医效秘传·不得眠》将病后失眠的病机分析为“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
弱,故不眠。热病邪热盛,神不清,故不眠。新瘥后,阴气未复,故不眠。若汗出鼻干而不得眠者,又为邪入表也”。 -
失眠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以睡眠时间、深度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的一种病证。由于其他疾病而影响睡眠者,不属本篇讨论范围。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失眠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证候特征。其中睡眠时间不足者可表现为入睡困难÷夜寐易醒,醒后难以再睡,严重者甚至彻夜不寐。睡眠深度不够者常表现为夜间时醒时寐,寐而不酣,或夜寐梦多。由于睡眠时间及深度质量的不够,致使醒后不能消除疲劳,表现为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甚至心神不宁等。由于个体差异,对睡眠时间和质量的要求亦不相同,故临床判断失眠不仅要根据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以能否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依据。心火、肝火、痰热等失眠实证及阴虚火旺失眠均表现为舌红、脉数,其中心火炽盛者,心烦不寐,口干舌燥,舌尖红苔薄黄而脉数有力;肝郁化火者,急躁易怒不寐,头胀头晕,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痰热内扰者,胸闷心烦不寐,泛恶嗳气,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阴虚火旺者,心悸心烦不寐,腰酸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心脾两虚及心虚胆怯,表现为失眠,舌淡,脉细,其中前者多梦易醒,心悸,神疲,食少,舌淡苔薄,脉细无力;后者多梦易惊,胆怯心悸,舌淡苔薄,脉细而弦。
上一篇:失眠的病机述要
下一篇:肥胖的转归预后及预防与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