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是指湿邪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湿阻的主要症候及特征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湿阻发病,每于夏令梅雨季节,尤其是江南、沿海一带。患者常以肢体困重,脘腹闷满,纳食呆滞,口淡乏味,舌苔粘腻等症而来求诊,治用芳香化湿、燥湿健脾等药,往往可获明显效果。此病,在明、清两代温病学著述中,始有大量记载。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有其特殊性,故以病机命名,称为湿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已明确指出湿邪为病,与自然环境气候有着重要的关系。而湿邪犯人,其途径可从体表肌肤而入,以人体下部先受之。《金匮要略》有“痉湿喝病脉证并治”专篇,主要讨论内、外湿邪,尤其是外湿致病的种种表现以及治疗大法,并提出了治湿的三项禁忌。历代医家对湿病多有发挥,尤其以清代温病学派,对湿邪致病的病因、病理、治法、方药都有较大的发展和补充。如们陆证指南医案·湿》中,从外湿、内湿两方面阐述湿邪致病的机理,以及由于感邪和体质不同,其病理属性的转归亦有区别。又如《温病条辨·中焦》重点叙述湿邪与中焦脾胃的发病关系及湿病的病理转化。
湿阻为病,可见之于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之中,由于湿邪阻滞的部位不同,临床的病理反应亦不一致,如有湿阻经络、湿阻三焦、湿阻募原、湿阻气分、湿阻脾胃等,本节湿阻所论仅涉及湿阻中焦脾胃,其他各种病证,均不属本节的讨论范围。西医学中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湿阻之病,主要是由于外感水湿重浊之邪,内困脾胃导致升降失常、运化不健,故临床表现以湿滞重浊之象为主要特征。突出表现是重、闷、呆、腻、濡。重为肢体困重,闷为脘腹痞闷,呆指纳食乏味呆滞,腻系舌苔厚腻,濡为脉濡。再者本病起病一般比较缓慢,有时可迁延较长时间,因为湿性粘腻,故而不易速去。一般常在入夏发病,至秋渐缓。
上一篇:中西医执业医师考点:湿阻病因病机
下一篇:肾膀胱病证的治疗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