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是指湿邪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湿阻的病因病机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湿阻的病因是湿邪伤人致病 湿邪为重浊粘腻之邪,性属阴,其致病特点有三:①来去徐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而且常呈隐袭起病。②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而脾为阴土,脾气为湿邪所困,升降受阻,运化不健,则水湿内停。⑧湿性粘腻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浊即秽浊,临床症状上反映为头部、肢体沉重,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舌苔垢腻等。
2.湿邪伤人,与气候季节、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湿为自然界的潮湿之气,长期阴雨,空气湿度增加,或久居卑湿之地,或涉水作业,人们就可能罹患湿病。我国长江流域、沿海一带,每到夏令梅雨季节,雨量集中而且较大,持续时间亦长,这段时期,稍有不慎,即可感湿而病。
3.湿邪致病,有内、外之分 外湿为六淫之一,指雨露雾湿、气候潮湿等。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形成多因饮食不节,如恣食生冷酒醴肥甘,或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津液不得运化转输,停聚而生。内湿与外湿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湿阻的病机主要在于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湿邪侵入人体的途径,就外感而言,是从体表、肌肤而入。“其伤人也,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此论外感之湿邪,著于肌躯者也”。至于内生湿邪,是因脾胃功能失职,运化失常而生。
湿阻的病变部位以中焦脾胄居多。 不论外湿、内湿致病,均与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然而其中的病理转归、发展趋势又有所不同。在脾胃功能受损之时,有湿邪从寒而化,亦有从热而化的不同病理变化趋向。
形成湿邪寒化和热化的不同病理变化的主要条件:①与人体的体质、阴阳偏盛差异有关。凡面白阳虚之人,其体丰腴,本多痰湿,一旦感受湿邪,易于寒化,成为寒湿之证;相反,面赤阴虚之人,其形瘦而内火易动,感受湿邪,易从热化,成为湿热之证。②与脏腑的功能状态、治疗失当有关。素体脾胃虚弱者,感湿易于从寒而化;平素胃中积热火盛者,感受湿邪易从热化。过用寒凉之品,易于寒化;妄加温燥者,易于热化。 湿从寒化,多易损伤脾阳;湿从热化,多易损伤胃阴,这又是湿邪寒化或热化后的发展趋势。但湿为阴邪,性粘滞重浊,湿胜则阳微,湿从寒化,乃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故湿阻病在临床表现上,寒化者多于热化。
上一篇:湿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下一篇:湿阻的主要症候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