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五脏辨证来源于藏象学说。《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藏象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有诸内必形诸于外”。“藏”指“藏象”,为实质性器官。“象”,指内脏的外见形象,即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中医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一方面是在一定的解剖学基础上发展的,如《灵枢。经水》篇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另一方面,采用“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对人体在病理条件下的症状反应来正推或反推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如风寒伤肺引起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等症状反应,从这些病理现象推知,在生理情况下,肺有主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等生理功能。另外,藏象学说中,还以五行配属五脏,用以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助长、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同时将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气等与人体的五大功能系统密切地联系起来。
因此,中医的“五脏”是“藏象”概念,不是具体的脏腑或实质脏器,而是通过症状反应总结的“功能提纲”,故与西医器质性的五脏有本质的区别。五脏病的存在是由症状反应决定的,若没有症状反应,中医之五脏病就不存在。
上一篇:外感辨证之辨病位要点
下一篇:中医重视辨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