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考试首页 >> 中西医结合执业 >> 考试资料
中西医考点肺痨的基本概念
发布时间:2012-02-13        作者: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肺痨的基本概念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肺痨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肺结核,是肺病证中的常见病,据1985年全国性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本病患病率为550/10万,平均死亡率在30/10万左右。中医治疗肺痨着眼于从整体上辨证论治,针对患者不同体质和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与之相应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多结合抗痨西药治疗,可以收到标本兼顾,恢复健康的效果,中医学对肺痨的认识历史悠久,且逐渐深化。

  《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医籍无肺痨病名,大多归于“虚损”、“虚劳”一类病证之中。晋代《肘后备急方》进一步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指出“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并创立“尸注”、“鬼注”之名。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明确了肺痨病因、病位的认识,提出“劳热生虫在肺”,并把“尸疰”列入肺脏病篇,确认病位在肺。

  《外台秘要》则对本病的症状表现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由于本病发热如从骨髓蒸发而出,宋以前诸医书称本病为“骨蒸”,又由于本病为痨虫伏藏于内脏,接连染易,故复称之为 “伏连”。此外,尚有“急劳”、“掩碟”等多种名目。直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 定名,《济生方》亦用“痨瘵”之名以统诸称,并列“痨瘵”专篇,认识到本病具有“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的特殊性,并指出“五劳六极,非骨蒸、传尸之比,多由不能卫生,始于过用”所致,从发病学上把痨瘵与一般的虚劳病证划分了界限。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丹溪心法·痨瘵》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突出病理重点,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医学入门·痨瘵》指出:“潮、汗、咳嗽、见血、或遗精、便浊、或泄泻,轻者六症间作,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病的6个主症。《医学正传 ·劳极》确立了杀虫与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迄今仍然对肺痨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人卫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