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晕的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是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辨证论治
1.辨脏腑 眩晕虽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均可导致肝阳上亢,其眩晕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脾虚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咣白等;脾失健运,痰湿中阻,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
2.辨虚实 眩晕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区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体倦乏力、耳鸣如蝉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面白而肥为气虚多痰,面黑而瘦为血虚有火。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3.辨标本 眩晕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其中阴虚多见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气血不足则见舌淡嫩,脉细弱。。标实又有风性主动,火性上炎,痰性粘滞,瘀性
留著之不同,临床需加辨识。
治疗原则
眩晕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虚补实泻,调整阴阳。虚者以精气虚居多,精虚者填精生髓,滋补肾阴;气血虚者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实证以痰火为常见,痰湿中阻者,宜燥湿祛痰;肝火偏盛者,则当清肝泻火;肝阳上亢,化火生风者,则宜清镇潜降。本病发生多以阴虚阳亢者居多,治疗当以清火滋阴潜阳。
上一篇:眩晕的分证论治及方药
下一篇: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