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形成原因及对策是主管护师考试要求掌握的内容,卫人网整理如下:
膀胱菌尿所致结石
尿路感染、异物是结石发生的主要诱因。长期导尿患者几乎100%发生菌尿,导管的包壳亦随着导尿时间延长而增多,而细菌及代谢产物、宿主尿路中的某些蛋白质及尿盐共同构成了包裹导尿管及隐藏细菌的膜性结构,从而导致尿管阻塞,结石形成。留置导尿管表面的晶体易导致尿路感染,拔管时还易损伤尿道引起血尿。由于尿路感染的临床症状复杂,许多长期置管患者存在无症状菌尿,不易引起患者重视。由于膀胱造瘘置管后,破坏了正常排尿系统,极易发生膀胱内多种细菌繁殖生长。细菌分解尿素,使尿液呈碱性,也易形成结石。另外,由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使肾功能减退,肾小管产生氨的能力丧失,也易形成尿酸结石。而感染与结石又互为因果,使结石不断增大,感染不断加重,甚至出现血尿、脓尿。因此要减少结石的发生,应切断感染途径,减少膀胱菌尿的发生。另外,引流管的选择也很重要,应选用经硅化等处理过的引流管或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标准型气囊导尿管,以减少尿盐的沉淀。
机体代谢异常
科研证明,患者尿液的pH值是影响微生物繁殖和尿液沉淀的重要因素,尿液pH值大于6.8者发生尿管堵塞的几率比尿液pH值小于6.7者高10倍。因此临床护理过程中,应指导患者动态监测尿液pH值,pH>6.8者为高危引留管堵塞患者,pH值<6.7者为非高危引留管堵塞患者,对高危类患者换管时间为2周,非高危类患者换管时间间隔为4周甚至更长。另外由于遗传、后天疾病或者服用某些药物等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也是引起尿路结石的重要因素。因此为防止膀胱引流管结石形成,应定期进行尿液监测,及时调整尿液pH值,减少结石的形成。另外还应去除原发病灶,停用易造成体内电解质代谢紊乱的药物,积极治疗慢性病,如肠道、肝胆、胰腺等疾病,减少高血钙、高尿钙及高草酸尿的形成;对于由于遗传引起的代谢紊乱,应注意调节机体酸碱平衡,服用降低结石盐饱含度和抑制结石形成的药物。
知识的缺乏
医护人员疾病知识宣教不到位使患者相关知识缺乏,患者未能按要求及时换管、引流管引流不畅、引流袋未能及时更换、引流袋放置不当导致尿液逆流均是导致膀胱置管形成结石的原因。因此,护理人员应将健康教育贯穿到护理实践中去,使患者掌握膀胱置管结石的形成原因及预防知识,强化换管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饮食习惯不当
饮食习惯不当也是导致结石发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机体每天都要从尿中排出大量的新陈代谢产物。有学者认为,如果尿液在1000ml/日以下则产生晶体的机会明显增加,尿量小于500ml/日,则认为机体处于形成结石的危险境地。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饮水,通过尿液将尿路的细菌排除,达到“内冲洗”作用,预防尿路感染和导管表面结晶的形成。另外过量食用动物蛋白可增加尿钙排出和尿酸水平,还可形成草酸从尿中排出,食用过量的含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豆腐及长期饮用浓茶等,均可致结石形成。
因此,在患者出院前,医护人员一方面要使其掌握引流管的自我护理方法、注意事项及观察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其多饮水的习惯,保证尿量在2000ml/日以上。同时指导患者饮食,减少肠道钙吸收。对第一次置管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定期随访患者出院后引流管存在的不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膀胱结石发生率降到最低。
上一篇:胸腹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下一篇:两种改进的胃管固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