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与器官共振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的主要考查内容,考点总结如下:
近年来有学者将器官共振概念应用在脉波频谱分析,并以血液流体力学说明心跳谐波与器官共振原理。根据该原理,各脏器与相连动脉协同共振,该共振频率以落在心跳的谐波上时有最大的共振效果,共振的越好,阻力就越小,血液便能顺利地出入其间,器官在获得充分的养分供应时才能发挥适当的生理功能。由于各脏腑神经血管树丛的结构不相同,各脏腑与相连动脉所形成的共振频率也不一样,然皆以心跳的谐波为主,如此才能获得最大的共振效果。五脏六腑各依其共振特性,选择适当谐波频率来共振,以减少血液循环阻力,顺利地从大动脉中分取压力波与血流的充分供应,器官组织在获得充分血流供应后才能发挥其功能。验依进化的原则来看,如各重要器官组织均拥有不同的心跳谐波频率,而有最大的器官动脉协同共振效应,血循阻力会减至很小,血流将顺利地出入其间,则整个循环系统和谐稳定,脉搏从容和缓,心脏也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工作,符合心脏血管系统的演化趋势。该原理还表明:各回路虽然自成一体,却受到其他回路特性的间接影响,因为动脉中含有各种不同频率的谐搏波,各器官组成又分别与各谐波共振,组成完整的脉搏频谱。如果某一脏腑有病,器官功能降低,血液循环不佳,阻力大增,甚或共振频率改变,不能与谐波共振得很好,则与其相同共振频率的谐波必然大受影响,故脉波频谱也将因而改变,医师即可由脉波的浮沉迟数滑涩来判断脏腑的虚实。可见,脉搏谐波频谱分析与一般脉搏频谱分析最大的不同在于“心跳的谐振波”及“协同共振的血管树丛”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