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的分证论治及方药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印可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肝气郁结
症状: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激惹则痛剧,胸闷,善太息而得嗳气稍舒,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解郁,香附、枳壳、陈皮理气除胀,川芎活血行气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共奏疏肝理气之功。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青皮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若兼见心急烦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气郁化火之状,酌加清肝之品,药用栀子、黄连、胆草等;若胁痛、肠鸣、腹泻者,为肝气横逆、脾运失健之证,酌加健脾止泻的白术、茯苓、泽泻、薏米;若伴有恶心、呕吐是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酌加和胃止呕之半夏、陈皮、藿香、生姜等。
柴胡为治肝气郁结的主药,其性味苦平,通达三焦,醋炒入药,效力尤胜,但也要得当使用。肝为刚脏,非柔不克,疏气之晶往往耗气耗血,对肝阴不利。叶天士、王孟英谓:“柴胡劫肝阴”(升阳劫阴),虽未免言之过甚,但亦不可忽视。临床有人滥用柴胡治胁痛(阴虚火旺或肝郁化火者),不仅胁痛不减,反而引起目赤、咽喉肿痛,可引为前车之鉴。
由于气滞易于及血,所以临证使用柴胡疏肝散要与血分药配伍,方能较好地发挥疏肝作用。川芎、香附、郁金、延胡索等品本身既能行气又能活血,若与其他理气药合用,可使气行血畅,相得益彰,胁痛顿减。今人的香附配郁金、刺蒺藜配丹皮、延胡索配川楝子皆为有效配伍,临床可参考。
·瘀血阻络
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而养血,柴胡行气疏肝,桔梗开肺气枳壳行气宽中,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若瘀血严重,有明显外伤史者,应以逐瘀为主,方选复元活血汤。以大黄、桃仁、红花、穿山甲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当归养血行瘀;柴胡疏肝调气;栝蒌根消肿化痰;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还可酌加三七磨粉另服,以助祛瘀生新之效。
·湿热蕴结
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胁弦滑。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泄火,柴胡疏肝理气,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养血清热益肝。可酌加郁金、半夏、青皮、川楝子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若便秘、腹胀满者
为热重于湿,肠中津液耗伤,可加大黄、芒硝以泄热通便。若白睛发黄、溲黄、发热口渴者,可加茵陈、黄柏以清热除湿退黄。
湿热蕴结的胁痛为肝胆实邪壅滞,治疗宜疏宜通,特别是胁肋部位剧烈疼痛,或疼痛反复不已者,尤宜疏通。用药包括通导腑气的大黄、芒硝,清化湿热的茵陈、黄柏、栀子,疏通气血的三棱、莪术、丹参、当归尾等。对于湿热蕴结的胁痛,祛邪务必要早,务必要尽,以防湿热胶固,酿成热毒,导致治疗的困难。
·肝阴不足
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方药:一贯煎。
本方为柔肝的著名方剂。组方原则宗叶氏“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之意,在滋阴补血以养肝的基础上少佐疏调气机、通络止痛之品,宜于肝阴不足、络脉不荣的胁肋作痛。方中生地、枸杞滋养肝肾,沙参、麦冬、当归养阴柔肝,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可加草决明、女贞子,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黄精、钩藤、天麻、菊花,心中烦热、口苦甚可加栀子、丹皮、夜交藤、远志;
肝阴不足而致胁痛,除久病体虚、失血等原因之外,还有因使用香燥理气之晶太过所致。一般说来,气郁作胀作痛,病者苦于胀急,但求一时之快,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作效,以致香燥理气而伤肝阴。再者,对于肝阴不足的胁痛在治法上受“肝无补法”之说的影响,错误理解“肝无补法”的真实含义而贻误病情,诚为魏玉璜所说:“肝无补法四字,遂使千万生灵,含冤泉壤”,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上一篇:胁痛的转归预后及预防与调摄
下一篇:胁痛的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