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病的病因病机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 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痿弱不用。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蹙”之谓也。 ·
以上病机重点在于肺热叶焦,导致五脏失濡;筋脉失养。若不及时调治,可能重伤五脏精气,使痿病更加严重。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 久处湿地,或冒雨露,浸淫经脉,使营卫运行受阻,郁遏生热,久则气血运行不利,筋脉肌肉失却濡养而弛纵不收,成为痿病。即《素问·痿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也有因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或嗜酒,或多食辛辣,损伤脾胃,内生湿热,阻碍运化,导致脾不输运,筋脉肌肉失养,而发
生痿病。同时阳明湿热不清,易灼肺金,加重痿病。以上病机重点在脾胃,湿热困脾,久则伤及中气,转为脾虚湿热,虚实互见,或流注于下,伤及肾阴。
3.脾胃亏虚,精微不输 脾胃为后天之本,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运行血气,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瘦削,肢体痿弱不用。
如果原有痿病9经久不愈,导致脾胃虚弱则痿病更加严重。《医宗必读·痿》云:“阳明者胃也,主纳水谷,化精微以资养表里,故为五脏六腑之海,而下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即是造成痿病进展的原因。
以上病机重点在脾胃二经,多属虚证。但脾胃虚弱,往往夹杂湿热内滞,或痰湿不化。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素来肾虚,或因房色太过,乘醉入房,精损难复,或因劳役太过,罢极本伤,阴精亏损,导致肾中水亏火旺,筋脉失其营养,而成痿病。
或因五志失调,火起于内,肾水虚不能制,以致火烁肺金;肺失治节,不能通调津液以溉五脏,脏气伤则肢体失养,发生痿壁。因此正如《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痿之为状,……由肾水不能胜心火,……肾主两足,故骨髓衰竭,由使内太过而致然。”
此外,脾虚湿热不化,流注于下,久则亦能损伤肝肾,导致筋骨失养。《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夫痿者,湿热乘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所
论即指这种情况。
以上病机重点在肝肾二脏,亦可因肺燥、脾虚、湿热久羁而致,临床上与各证候交叉掺杂的也不少见。由于真脏亏损,病多沉重深痼。
痿病的主要病理机转,虽有以上几种区分,但常常互相传变。如肺热叶焦,津失敷布,久则五脏失濡,内热互起;肾水下亏,,水不制火,则火烁肺金,导致肺热津伤;脾虚与湿热更是互为因果,湿热亦能下注于肾,伤及肾阴。所以本病病证常常涉及诸脏,而不局限于一经一脏。总的说来,肝藏血主筋,肾藏精生髓,津生于胃,散布于肺,本病与肝肾肺胃关系最为密切。
在临床上应注意:①痿病多属五脏内伤,精血受损,阴虚火旺,一般是热证、虚证居多,虚实夹杂者亦不鲜见。《素问·生气通天论》虽有“湿热不攘,……弛长为痿”之载,但毕竟多属脾胃虚弱内伤引起,湿热伤筋多是发病机转的一个层次。②痿病虽以内热为本,而此热又多与肺热有关。又由于以上病因均能伤及五脏而致五痿,是故对本病兼挟之证,也不可等闲视之。《证治汇补·痿蹙》:“内热成痿,此论病之本也,若有感发,必因所挟而致。”常见的如痰湿、死血、湿热、温邪、积滞等都要兼顾之。⑧内伤成痿,渐至于百节缓纵不收,脏气损伤已可概见,故本病多数沉痼难治。若感外邪伤筋成痿,或可骤发,但亦非轻易,务要及时救治,免成痼疾。
上一篇:痿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下一篇:痿病的概述及主要症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