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的概述及证候特征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鼓胀系因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鼓胀为临床较为常见多发的病证。多由黄疸、胁痛、肝癌等失治,气、血、水瘀积于腹内而成。所以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证之一。说明本病为临床重症,1台疗上较为困难。
本病最早见于《灵枢·水胀》、《素问·腹中论》,对其病名、症状、治疗法则等有了概括的认识。汉代《金匮要略》论述颇详。晋代葛洪首次提出放腹水的治法。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鼓胀的病因与寄生虫有关。金元时期对本病的认识有了很大发挥,进一步阐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的观点,治法上有主攻、主补的不同论争,深化了鼓胀的研究。及至明清,确立鼓胀的病机为气血水互结的本虚标实的病理观,治法上更加灵活多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证候特征
鼓胀以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初起腹部胀大但按之尚柔软,逐渐坚硬,脐 心突起,四肢消瘦;若水液潴留亦可见四肢浮肿。若肝脾血瘀者,可见腹部脉络暴露,颈部、胸部出现血痣或血缕以及吐血、衄血。湿热互结者可出现两目发黄及全身发黄。
上一篇:中西医考点鼓胀的病机述要
下一篇:淋证的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