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是指湿邪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湿阻的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湿阻的辩证要点在地分清寒热,即寒湿证与湿热证,两者的共同表现有脘闷,身重,纳呆,苔腻,脉濡等,不同的是寒湿证身重而恶寒,脘腹痞闷,喜揉按,口中淡而无味,或有甜味,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证身重而有热,脘痞似痛,不喜揉按,口中苦而粘腻,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一是祛湿,再则运脾,此为两个主要环节。而具体立法处方,应根据湿邪困阻与脾虚不健的主次,寒化与热化的偏胜,权衡轻重,灵活掌握。化湿、燥湿、利湿,是本病的重要治法。《证治汇补》记有:“治湿不宜热,不宜寒,风胜湿、燥胜湿、淡渗湿,三者尽之。”可见风药、燥药、利湿药最常用。不过由于湿从寒化和热化的不同,在临证时应加区别。寒湿伤及脾阳,以苦辛温药,温助脾阳;湿热伤阴,以苦辛寒药,清化湿热而不伤阴。同时不论是寒证,还是热证,均酌加淡渗利湿之品为佐药。治疗湿阻,用药以轻疏灵动为贵,一则可使湿邪得以透达,再则可使脾运得以健旺。至于运脾、健脾、醒脾皆是治疗湿阻的常法,不过应该注意分清矛盾的主次,以脾虚生湿为主者,治当健脾,佐以化湿;以湿阻为重者,治当祛湿,兼以运脾。
上一篇:中西医考点湿阻的转归预后
下一篇:湿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