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肠病证的治疗要点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考点,以下是主要内容:
1.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所以在辨治脾病时,应注意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以免助湿;在辨治胃病时,当注意燥热易伤胃阴,常用甘凉滋润之剂,慎用辛香燥热之药,以防伤阴。
2.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在治脾病时,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治胃病时,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
3.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胃病多实、多热,脾病多虚、多寒。中焦之虚常用健脾、补气、温中之品,中焦之实多用消导、和胃、泻热之药。
4.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时,常以通为主法。
5.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对于脘腹久痛、噎膈等病证,当以活血通络、散结消瘀为法。
6.脾胃肠之病证也可由他脏病变所致,如肝郁克脾、脾肾阳虚、心脾两虚等,所以在治脾胃肠病证时,应全面考虑。
7.防治脾胃肠病证,应特别注意饮食。当进易消化的食物,甚至流质,忌食油腻、鱼腥、辛辣、生冷、粗硬食物,以及醇酒厚味。要遵守进食的一般规律,必要时可少食多餐,要注意饮食卫生,忌食馊腐不洁之食物,并可配合食疗加以调养。居处要寒温适宜,避免冷湿,防止外感。注意劳逸结合,病情较重时,应卧床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于重危病人应密切观察其神、色、脉等变化。平素加强体育锻炼,选择适当的体疗方法。在脾胃肠病证中还应注意呕吐、泻下等排泄物的量、性质、气味、颜色、次数及排出时间等,特别应注意对吐血、便血时的病情观察;服药时要寒热适宜,对于呕恶病人,应少服频饮。
上一篇:肺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
下一篇:脾胃肠病证的病机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