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针灸治疗方法是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类实践技能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曲池;痰热者,加丰隆;喘甚者,加天突。
操作 毫针泻法。风寒者可合用灸法,定喘穴刺络拔罐。
方义 手太阴经列缺宣通肺气,祛邪外出。选其合穴尺泽,以肃肺化痰,降逆平喘。膻中乃气之会穴,可宽胸理气,舒展气机。取肺之背俞穴,以宣肺祛痰。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2)虚证
治法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配穴 肺气虚者,加气海;肾气虚者,加阴谷、关元。
操作 定喘用刺络拔罐,余穴用毫针补法。可酌用灸法或拔火罐。
方义 肺俞、膏肓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补肾俞以纳肾气。肺经原穴太渊配肾经原穴太溪,可充肺肾真元之气。足三里调和胃气,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平喘、下屏尖、肺、神门、皮质下。每次取2~3穴,捻转法用中、强刺激,适用于哮喘发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