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喘证的基本概述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中医药治疗喘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结合其他脏腑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更为显著。
《内经》对喘证有较多论述。如《灵枢·五阅五使》说:“故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曰:“肺高则上气肩息咳。”提示喘证以肺为主病之脏,并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为特征。《灵枢·五邪》指出:“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喘息汗出。”指出喘证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病机亦有虚实之别。此外,《素问 ·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提示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它脏。《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 “上气”即指喘息不能平卧的症候,其中包括“喉中作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等病,并列方治疗。金元以后,诸多医家充实了内伤诸因致喘的证治。如《丹溪心法·喘》说: “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 之人,皆能发喘。”认识到六淫、七情、饮食所伤、体质虚弱皆为喘证的病因。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证。《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清《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类证治裁·喘症》则明确指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的治疗原则。这些观点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喘证的原因不一,涉及多种急慢性疾病,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他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为此,在辨证时,应结合辨病,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点,并掌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 喘证主要见于西医的喘息型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心原性哮喘、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病等疾病中。
上一篇:喘证的主要症候及特征
下一篇:肺痨的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