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一个重要考点,内容包括噎膈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原则。
噎膈是由于食管狭窄、食管干涩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噎即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膈为格拒,指食管阻塞,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噎属噎膈之轻证,可以单独为病,亦可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统称为噎膈。噎膈的成因多痰、气、血瘀结于食管,渐致食管狭窄不通所致。
本病发病年龄段较高,中老年人如出现原因不明的吞咽障碍时,应及早就诊,进行有关方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内经》认为本病证与津液及情志有关,如《素问·阴阳别论》曰:“三阳结谓之隔。”《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并指出本病病位在胃,如《灵枢·四时气》曰;“食饮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太平圣惠方·第五十卷》认为:“寒温失宜,食饮乖度,或恚怒气逆,思虑伤心,致使阴阳不和,胸膈否塞,故名膈气也。”对其病因进行了确切的描述。关于其病机历代医家有不同认识,如《医学心悟·噎隔》指出:“凡噎隔症,不出胃脘干槁四字。”们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提出:“脘管窄隘。”《景岳全书·噎膈》曰:“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并指出:“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
噎膈以吞咽梗阻,饮食难下,甚则格拒不通,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食管癌、贲门癌,以及贲门痉挛、食管憩室、食管炎、弥漫性食管痉挛等疾病,出现吞咽困难等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噎膈的证候特征较为复杂,首先噎证与膈证之间的疾病性质差别较大。噎膈的一般规律是初起只表现为吞咽食物噎塞不顺,食物尚可咽下,继则随着噎塞症状的日渐加重而固体食物难以咽,汤水可入,终致汤水不入,咽后随即吐出。随着饮食渐废,病邪日深,正气凋残,病人表现为消瘦,乏力,面容憔悴,精神萎顿,终致大肉尽脱,形消骨立而危殆难医。噎膈病中有的则始终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为主要表现,并无膈的病征。
病因病机
1.七情内伤 因情志因素而致噎膈者,多由忧思恼怒而成。忧思则伤脾,脾伤则气结,水湿失运,滋生痰浊,痰气相搏,阻于食道;恼怒则伤肝,肝伤则气郁,气郁则血停,瘀血阻滞食道,气滞、痰阻、血瘀郁结食道,饮食噎塞难下而成噎膈。如《医宗必读·反胃噎塞》说:“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生痰,痰则塞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又如们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说:“噎膈之症,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胃气。”
2.饮食所伤 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恣食辛辣,或助湿生热,酿成痰浊,阻塞食道,或津伤血燥,失于濡润,食道干涩,均可引起咽下噎塞而成噎膈。如《医碥·反胃噎膈》说:“酒客多
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又如们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说:“酒湿厚味,酿痰阻气,遂令胃失下行为顺之旨,脘窄不能纳物。”另外,饮食过热,食物粗糙,食物发霉既可损伤食道脉络,又可损伤胃气,气滞血瘀阻于食道而成噎膈。
3.年老肾虚 纵欲太甚,真阴亏损,阴虚液竭,食道干涩而成噎膈。如《景岳全书·噎膈》说:“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
年老肾虚,精血渐枯,食道失养,干涩枯槁,发为此病。如《医贯·噎膈》曰:“惟男子年高者有之,少无噎膈。”又如《金匮翼·膈噎》曰:“噎膈之病,大都年逾五十者,是津液枯槁者居多。”若阴损及阳,命门火衰,脾胃失于温煦,脾胃阳虚,运化无力,痰瘀互结,阻于食道而成噎膈。
噎膈的病因以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调为主,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共同致病,形成气滞、痰阻、血瘀三种邪气阻滞食道,使食管狭窄。也可造成津伤血耗,失于濡润,食道干涩,食饮难下。可见,本病有邪实的一面,即气滞、痰阻、血瘀,又见本虚的一面,即津枯血燥。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标本之间又相互影响,促进病情的深入发展,但因阶段不同,标本虚实的轻重各有所异。噎膈病位在于食道,属胃气所主,所以其病变脏腑关键在胃,又与肝、脾、肾有密切关系,因三者与胃、食道皆有经络联系,脾为胃行其津液,若脾失健运,可聚湿生痰,阻于食道。胃气之和降,赖肝之条达,若肝失疏泄,则胃失和降,气机郁滞,甚则气滞血瘀,食管狭窄。中焦脾胃赖肾阴、肾阳的濡养和温煦,若肾阴不足,失于濡养,食管干涩,均可发为噎膈。反之,噎膈由轻转重,常病及脾、肝、肾,变证丛生。可见,肝脾肾三脏也是噎膈的重要病变脏腑。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痰、血互结,津枯血燥,而致的食管狭窄、食管干涩是噎膈的基本病机。
诊断
1.初起咽部或食道内有异物感,进食时有停滞感,继则咽下梗噎,甚至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常伴有胃脘不适,胸膈疼痛,甚则形体消瘦,肌肤甲错,精神疲惫等。
2.起病缓慢,常表现为由噎至膈的病变过程,常由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特别是在高发地区。
3.食管、胃的X线检查、内窥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食管脱落细胞检查以及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鉴别诊断
1.反胃 两者均有食入复出的症状,但反胃多系阳虚有寒,饮食能顺利咽下入胃,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病证较轻,预后良好。噎膈初起无呕吐,后期格拒,系食管狭窄而致,吞咽食物阻塞不下,食入即吐。噎膈至食入即吐的格拒阶段,病情较重,预后不良。如《医学读书笔记·噎膈反胃之辨》说:“噎膈之所以反胃者,以食噎不下,故反而上出,若不噎则并不反矣。其反胃之病,则全不噎食,或迟或速,自然吐出,与膈病何相干哉?”另外《医宗金鉴·卷四十二》中有“贲门不纳为噎膈,幽门不放翻胃成”之说。
2.梅核气 两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梅核气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无噎塞感,系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邪。噎膈自觉咽中噎塞,饮食咽下梗阻,甚则食饮不下,为痰、血瘀阻食道,乃有形之邪。
辨证论治
1、饮伤津,房劳伤肾,年老肾虚,而致津枯血燥,气虚阳微者属虚。新病多实,或实多虚少;久病多虚,或虚中夹实。吞咽困难,梗塞不顺,胸膈胀痛者多实;食道干涩,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者多虚。然而临证时,多为虚实夹杂之候,尤当详辨。
2.分别标本 噎膈以正虚为本,夹有气滞、痰阻、血瘀等标实之证。初起以标实为主,可见梗塞不舒,胸膈胀满,嗳气频作等气郁之证;胸膈疼痛,痛如针刺,痛处不移等瘀血之候;胸膈满闷,泛吐痰涎等痰阻的表现。后期以正虚为主,出现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少津等津亏血燥之候;面色咣白,形寒气短,面浮足肿等气虚阳微之证。临证时应仔细辨明标本的轻重缓急。
治疗原则
本病应权衡标本虚实,辨证论治,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理气、化痰、消瘀为法,并可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扶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法,也可少佐气、化痰、消瘀之药。但治标当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药;治本应保护胃气,不宜多用甘酸滋腻之品。存得一分津液,留得一分胃气,在噎膈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如《医宗必读·反胃噎塞》所说:“此证之所以疑难者,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剂有妨于津液;方欲养血生津,恐润剂有碍于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