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分证论治及方药是中西医助理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外感头痛
症状: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该方具有祛风止痛之功,川芎散少阳之风,与荆芥皆能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上要药;薄荷辛香,能清利头目;羌活、防风散太阳风,白芷散阳明风,以病在颠顶,惟风可到;又防风升阳,细辛宣邪达窍,甘草和药缓急,细茶能清上降下。此常为临床治疗外感头痛之主方。
若寒犯厥阴,则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治当温散厥阴寒邪,方用吴茱萸汤加半夏、藁本、川芎之类,以温散降逆。本方用吴茱萸温散降逆,,为入厥阴肝
经主药;人参、姜枣助阳补土,使阴寒不得上干,温经而兼温中。
·风热证
症状: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
方以川芎、白芷、菊花、羌活、生石膏疏风清热止痛;藁本偏于辛温,热盛者不宜,可改用黄芩、薄荷、山栀子辛凉清解。若热盛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知母、石斛、天花粉清热生津;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风湿证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
该方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证。因湿邪在表,当用辛温发散,故用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等辛散之品以解表,可使湿从汗解或以风胜湿使湿邪消散;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为阳,气甘而缓,散中有补。所以本方是用风药胜湿,解除表邪,使气化调和,阳气能升,里湿也能自然下降。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等燥湿宽中;若恶心呕吐者,可加生姜、半夏、藿香等芳香化浊,降逆止呕;若见身热汗出不扬,胸闷口渴者,为暑湿所致,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加藿香、佩兰等。内伤头痛
·肝阳证
症状: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本方重在平肝潜阳熄风,对肝阳上亢之头痛,甚至对肝风内动所致眩晕、中风先兆之头痛均可获效。方用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黄芩、山栀以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补肝肾,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可加生龙牡以加强重镇潜阳之力。若见肝肾阴虚而头痛朝轻
·肾虚证
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养阴。
方药:大补元煎。
本方重在滋补肾阴。以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人参、当归气血双补,杜仲健腰补肾。待病情好转,可常服杞菊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补肾阴潜肝阳以巩固疗效。若肾阳不足者,可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血。若兼见外感寒邪者,可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气血虚证
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咣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气血双补。
方药:八珍汤。
方中以四君健脾补中而益气,又以四物补肾而养血。当加菊花、蔓荆子入肝经,清头明目以增强疗效,全方合之能气血双补。
·痰浊证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该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平肝熄风之功。以半夏、生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健脾化痰,降逆止呕,令痰浊减则疼痛轻;天麻平肝熄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若痰郁化热显著者
可加竹茹、枳实、黄芩清热燥湿。
·瘀血证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者,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治法:通窍活络化瘀。
方药:通窍活血汤。
方以麝香、生姜、葱白温通窍络,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当加四君子健脾益气,当归养血,以助活络化瘀之力;也可加入全蝎、蜈蚣等虫类药搜逐风邪,活络止痛。待病缓,据
临床见证易方再治或善后调理之。
上述治疗各证之方药,应选用不同的引经药,对发挥药效有实际意义,如太阳头痛选羌活、防风;阳明头痛选白芷、葛根;少阳头痛选用川芎、柴胡;太阴头痛选用苍术;少阴头痛选用细辛;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此外,临床可见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或憎寒壮热,名曰“雷头风”,多为湿热挟痰所致,可用清震汤加味以清宣升散、除湿化痰治之。还有偏头风,又称偏头痛,其病暴发,痛势甚剧,
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如常人,此多肝经风火所致,治宜平肝熄风为主,可用天麻钩藤饮或羚角钩藤汤治之。
上一篇:头痛的转归预后及治疗原则
下一篇:头痛的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