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考试首页 >> 主管护师 >> 考试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
发布时间:2012-10-19        作者: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是主管护师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人卫医学网总结如下:

  急性心肌梗死(AMI) 作为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在发达国家已位居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首。我国AMI 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AMI 已成为影响公 众健康的主要问题。

  根据美国心脏病发作警报协作委员会(NHAAP) 规定,对AMI 患者应实施三阶段处理法的护理。三阶段处理法也称为4Ds,第一阶段(Door) 指患者进入医院阶段;第二阶段(Da2 ta) 指为患者做心电图检查收集资料阶段;第三阶段(Decision and Drug) 指医生决定治疗方案和使用药物阶段。AMI 患者的4Ds 护理过程,有利于医生有效的评估和收治患者,减少误诊率和病死率。相关大规模对比试验表明,AMI 患者从症状发作到治疗开始所延误的时间对存活率的影响较选择不同溶栓药物更为显著 .

  静脉溶栓是近年来AMI 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掌握溶栓后护理规律,对提高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及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严密心电监测。AMI 溶栓治疗24h 内可以并发各种心律失常,3h内以室性早搏多见。前、侧壁AMI患者,应警惕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应用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频发早搏及短阵室速,发生室速、室颤时立即给予电复律。下、后壁AMI 患者,应注意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夜间睡眠时,防止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心率减慢,必要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等药物,床旁备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 当血压降低而同时伴有周围循环灌注不足时,则要积极处理,防止进一步发展为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对于无Q 性心梗,急性心肌缺血反复发作,常在原来部位转为透壁性心梗,病情观察中应注意鉴别。对于AMI 溶栓伴有心衰的患者,心输出量减少是主要的护理问题,应注意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为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观察心衰的症状。当疼痛剧烈时,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护士也应注意这种非心脏症状。

  不稳定状态的护理。AMI 患者溶栓后,如果心绞痛持续存在,应用扩血管药物不能缓解,ST 段再度抬高或有酶学变化,表明有心梗的延展;同时,由于溶栓挽救了大量的濒死心肌,但这些心肌仍处于损伤及缺血状态,也易造成反复发作的心绞痛。这两种情况均为不稳定状态(UA) .积极治疗UA 可以预防心梗再发,降低病死率。UA 患者的护理除必要的心电血压监护外,还应注意扩血管药物的使用方法。如使用硝酸甘油制剂时,应根据患者症状,每5~10min调节静脉滴注剂量。如果要加大硝酸甘油制剂剂量,应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以收缩压不低于90mmHg , 或用药前有高血压者, 血压降低不超过原平均血压的30 % 为宜。如果连续使用硝酸甘油制剂24h,中间应停药6~10h.心绞痛缓解24h 后,可改为口服硝酸甘油制剂。因此,护理上要求严密监测血压,准确记录药物使用的时间,以配合医生用药。

  目前一致认为,AMI 发病12h以内或虽然超过12h,但仍有胸痛及心电图ST段抬高者,以及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TCA)。急性期只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PTCA 术,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待恢复期行择期PTCA 术。PTCA 术与溶栓治疗比较,PTCA 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高,达到溶栓治疗后Ⅲ级血流者明显多,再闭塞率低, 缺血复发少。据Grines 、Weaver 等实验报道 ,AMI 患者PTCA 术后30d 病死率为4.3 %,溶栓治疗病死率为6.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TCA 术还可以减少患者非致死性再梗死及脑卒中的发生。AMI患者行急诊PTCA 术,要注意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相关文章

人卫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