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考试首页 >> 中西医结合执业 >> 考试资料
颅外头颈部病变引起的头痛
发布时间:2012-08-22        作者:

  颅外头颈部病变引起的头痛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以下是其病因及临床特点的内容汇总:

  (1)血管性头痛呈现与脉搏一致的搏动性痛或胀痛。低头、受热、用力、咳嗽等均可使头痛加重。检查可见颞动脉隆起,搏动增强,压迫后头痛可减轻。可分为两类。   

  1)偏头痛类。均呈急性复发性发作,并伴有一些特异症状。   

  a.偏头痛。常在青春期发病,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因劳累、情绪因素、经期等诱发。有先兆者(眼性偏头痛)头痛发作前先有眼部先兆,如闪辉、雾视、黑矇、偏盲等,也可有面、舌、肢体麻木等,与颅内血管痉挛有关。10~20分钟后,,继以颅外血管扩张,出现一侧或双侧剧烈搏动性痛或胀痛,多伴有面色苍白、肢冷、嗜睡等,并可有情绪和行为等改变;头痛至高峰后恶心、呕吐,持续数小时至一天恢复。发作频率不等。无上述先兆者称“无先兆型偏头痛”,较为常见,发作长者可达数日。少数头痛反复发作后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者称“眼肌麻痹型偏头痛”,但发病久后眼肌麻痹不再恢复。本病发病机制复杂,近年倾向于认为,诱发因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后,经单胺能通路产生神经递质变化,继之激活血小板引起5-HT和血栓素A2(TXA2)的释放和耗竭,相继产生颅内外血管的收缩及扩张,扩张管壁由于吸附5-HT产生血管过敏,加之组胺、缓激肽等参与,发生头痛及其神经性血管性反应。   

  b.丛集性头痛。成年男性多见,发作时颅内外血管均有扩张,搏动性剧痛以一侧眶上、眶周为主,伴有头痛侧流涕、鼻塞、颜面充血等,持续0.5~2小时缓解,常在每天同一时间以同一形式多次发作,夜间也可发生。发作持续数周至2~3个月后,逐渐减少,减轻而停止。但间隔数周或数年后再次出现类似的丛集样发作。病因也未完全明了,有的可能和过敏反应、外伤、蝶腭神经节或岩大浅神经病变有关。   

  c.颈性偏头痛。与颈椎外伤或增生有关。症状类似偏头痛,但头痛同时伴有椎动脉痉挛产生的脑干缺血症状,如眩晕、耳内疼痛、咽部异物感、吞咽发音障碍等,以及头痛侧上肢的麻木、疼痛、无力等颈胸神经根刺激症状。随头痛恢复,上述症状均消失。间歇期可有颈部活动受限、颈肌压痛和颈胸神经根损害的一些体征,有的遗有轻度持续性头痛。   

  2)非偏头痛类。无明显的发作性和特异的伴发症状。多为全身性疾患使颅内外血管扩张引起,如感染、中毒、高热、高血压、各种缺氧状态(脑供血不足、心肺功能不全、贫血、高原反应)以及低血糖等。有原发病征象可资诊断。此外尚有颞动脉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部分与胶原病有关。发病初期,牙龈、枕颈部痛,随后颞侧搏动性剧痛,颞动脉变硬、压痛、屈曲并呈结节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红斑,并有消瘦、发热、白细胞增多和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病变累及眼动脉和颅内动脉时,可出现视力障碍和其他神经精神症状。本病有的可自愈,但仍应及早使用激素治疗。

  (2)头颈部神经炎性头痛枕大神经、眶上神经和耳颞神经等,均可因受寒、感染或外伤引起头部神经的神经痛。三叉神经第一支也可因感染、受寒等,引起前头部持续性或伴发短暂加剧的发作痛,称三叉神经炎或症状性三叉神经痛。   

  (3)头颈部皮肤、肌肉、颅骨病变引起的头痛   

  1)头皮的急性感染、疖肿、颅骨肿瘤。均可引起局部头痛,原发病灶明显,诊断不难。

  2)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相当多见。因头颈部肌肉持续收缩所致,多为前头部、枕颈部或全头部持续性钝痛。病因大多为精神紧张或焦虑所致,也可继发于血管性头痛或五官病变的头痛,有时为头颈部肌炎、颈肌劳损或颈椎病所致。

相关文章

人卫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