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期是整个发热病程的关键阶段,应引起特别重视。主要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体温高达39℃以上,以身体灼热、面红目赤、烦渴,脉数等为特征,具有发展快、变化速、来势凶、病势重、威胁大等特点,因此必须采取“截断扭转”法。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方用自拟“柴葛苦苓汤”:柴胡、葛根、土茯苓、黄芩各30g,苦参20g,生大黄10g,生石膏60g.用法: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或鼻饲,病情急重者可日服2剂,分7次服,热衰改日服3次,热退改日服1剂,均温服。或将每剂药煎成1000亳升,分4次保留灌肠,凡13~16岁用量减10%,6岁~12岁或>60岁者减20%,<5岁和>70岁者减30%。柴葛苦苓汤是在《伤寒六书》陶氏柴葛解肌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柴葛解肌汤原为外感邪传三阳之证而设,其药物组成偏于解表而逊于清里,适应病证仍属邪在肌表,由于高热之因为“毒寓于邪、毒随邪入”,故清热解毒应贯穿于治疗高热的全过程。从上述思路出发,于拟方时去掉了某些辛温药物如羌活、白芷、生姜、大枣,加入了几味清热解毒之品如苦参、土茯苓、生大黄等。苦参,《本草正义》言其“大苦大寒,退热泄降,荡涤湿火。”土茯苓,《本草正义》说可“利湿祛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大黄,不仅能泻下,还具有泄热、泻火、解毒、祛瘀等作用,并且有较强的抗菌消炎功能。笔者体会,大黄是治疗内科急症高热最常用的主要药物之一,在高热期间,即使大便正常,亦可放胆使用。由于本方多苦寒之品,有败胃及伤正之弊,故用量要适中,中病应及时减量或停药,对素体虚弱或正气已衰、高热稽留不退的患者,可采用扶正与祛邪并重的治疗措施,即在给解毒、通腑、除热的同时,加用益气生津之品。
药物加减: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加知母20g;高热烦燥、时有抽搐者,加羚羊角粉;热盛伤阴,加人参、沙参、石斛等;上焦热盛、咳嗽喘急、痰色黄稠者,合麻杏石甘汤加鱼腥草30g;咽喉肿痛加山豆根10g、马勃10g、玄参15g;关节红肿热痛者加秦艽、忍冬藤各30g,生地20g;大便脓血者加白头翁30g、黄连10g;小便涩痛者加滑石30g,竹叶10g,扁蓄、瞿麦各15g。
上一篇:内科急症高热之余热期
下一篇:内科急症高热之初热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