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概述及主要症候特征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肥胖是由于先天禀赋因素、过食肥甘以及久卧久坐、少劳等引起的以气虚痰湿偏盛为主,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现代社会由于饮食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肥胖病发生有明显增加趋势,它是一种营养过剩的疾病,不仅患者有体弱无力、行动不便、动则气喘、心悸、怕热多汗或腰腿疼痛等症状,且多伴有血糖、血脂等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常并发或加重消渴、眩晕、头痛、胸痹心痛、痹证、胁痛等病证,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早在汉代以前,中医书籍中就有关于肥胖症状、病因病机以及肥胖危害性的记载,《内经》中有“肥贵人”及“年五十,体重,且目不聪明矣”的描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有“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等。《素问·奇病论》中有“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宣明五气论》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的记述,认为过食肥甘及缺乏运动是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很早就认识到肥胖容易引起消渴、中风、胸痹心痛等类病证,甚至影响人的寿命,所谓“肉坚则寿”、“肉脆则夭”,实指身体肥胖则长寿者少。
本节主要讨论形体发胖、体重超出标准体重20%以上,兼见气虚及痰湿偏重症状者。主要包括单纯性肥胖症中体质性肥胖症及获得性肥胖症。其继发于下丘脑病、垂体病、胰岛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的继发性肥胖症亦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50岁的中壮年,尤以女性为多发。其临床症状主要见体肥,气短,神疲,倦怠,自汗,怕热或畏寒,纳多,腹胀,便溏或腹泻,肢肿,心悸,头昏,月经
失调,腰腿疼痛等;舌象为舌淡胖,边有齿痕,或舌红、苔薄,或苔白腻、黄腻,脉濡,或沉细、弱、滑、滑数等。以上症状、舌脉象为肥胖证候分类及治法、处方的依据,以肥胖,即体重加、
2.体重质量指数升高 体重质量指数>24为肥胖症。
3. 多有伴随症状 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喘,腹大胀满,苔厚腻,脉濡滑。凡符合“广或“2”项,兼见“3”项即可诊断。其单纯性肥胖症多见体质性肥胖症与获得性肥胖症。体质性肥胖症:又名幼年起病型肥胖症,有肥胖家族史,由于营养过剩自出生后半岁而肥胖直至成年,肥胖呈全身性分布,饮食控制和运动后疗效差,对胰岛素不敏感。获得性肥胖症:又名成年起病型肥胖症,起病于20~25岁,与营养过剩及遗传因素有关,以四肢肥胖为主,饮食控制和运动后疗效较好,对胰岛素较敏感。
上一篇:肥胖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