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考试首页 >> 中西医结合执业 >> 考试资料
咳嗽的分证论治及方药
发布时间:2012-02-22        作者:

  咳嗽的分证论治及方药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症状: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章 肺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因痒甚者,加牛蒡子、蝉退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燥湿化痰;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本方用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散邪,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咽痛、声嘎,加射干、山豆根清热利咽;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夏令挟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
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燥热;杏仁、象贝母肃肺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栀清热润燥生津。
  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以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以止咳。方中以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者合用,痰化、食消、气顺。苏子长于降气,气逆不降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畅膈,胁痛痰多者以此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食少脘痞者以此为主。三者皆行气祛痰之药,又能在治痰中各展其长。
  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中用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栝蒌、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以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方药: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方中用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甘草和中养胃,使泻肺而不伤脾胃。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加葶苈子、栝蒌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
  方中重用北沙参、麦冬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为主药;玉竹助主药甘寒生津,养阴润燥以为辅;天花粉清肺润燥,养胃生津;生扁豆甘平和中,培土生金;冬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草泻火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诸药配伍,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乃甘寒之法。
  若久热久咳,是肺中燥热较甚,又当加地骨皮以泻肺清热。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低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以敛汗;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凉血止血。

相关文章

人卫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