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考试首页 >> 中西医结合执业 >> 考试资料
厥证的概述及主要证候特证
发布时间:2012-02-17        作者:

  厥证的概述及主要证候特证是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厥证的概述

  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厥的含义有多种,有指发病形式,“忽为眩仆脱绝”,“突然昏运,不省人事”;有指病理机制,“厥者,尽也”,“厥者,逆也”,言其气血败乱,或气机上逆;有指临床表现,四肢逆冷、手足不温者。就本证而言,主要是指前两者。厥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以精神情志因素为明显诱因而发作者,如情绪紧张、恐惧、疼痛等,时有发生。对于本证患者,应采取综合应急措
施,运用多渠道、多途径的救治手段,以满足临床治疗上的需要。
  《内经》论厥甚多,含义、范围广泛,有以暴死为厥,有以四末逆冷为厥,有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有以病情严重者为厥,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
《素问·大奇论》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厥论》说:“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和深化,主要是两
种学术观点,一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继承《内经》中手足厥冷为厥的论点,而且重在以感受外邪而发厥。此类厥证在伤寒、温病学中均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属于外感病中的发厥,对于由外邪而致厥者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一是论内伤杂病的发厥,指突然发生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自隋唐以降,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将尸厥的表现进行描述“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并探讨其病机是“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宋《卫生宝鉴·厥逆》中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中厥之不同点。至明代《医学入门·外感寒暑》中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景岳全书·厥逆》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中临床。此后医家对厥证的理论不断充实、完善和系统化,提出了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并以此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鉴于厥的含义较多,本节厥证所论范围是以内伤杂病中具有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为主症,或伴有四肢逆冷表现的病证。至于外感病中的手足逆冷为主,不一定伴有神志改变之厥,以及后世列为中风范畴之“厥”,均不属本节之讨论范围。暑厥发病与外邪有关,根据系统化要求,亦编入本节讨论。西医学中各种原因所致之晕厥、虚脱、中暑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证候特证  

  厥证乃为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神志异常为证候特征。厥之轻者在昏倒不知人事后可于短时间内苏醒,醒后感到头昏乏力,倦怠口干,并无其他明显后遗症。厥之重者可一厥不醒,“半日远至一日”,以致死亡。  ,
  本病的特点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急骤发病,突然昏倒,移时苏醒。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情绪紧张、恐惧、惊吓、疼痛等,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
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由于气、血、痰、食、暑等厥的不同,又各有相应的临床证候表现。

相关文章

人卫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