痫病的分证论治及方药是中西医助理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发作期
·阳痫
症状:病发前多有眩晕,头痛而胀,胸闷乏力,喜伸欠等先兆症状,或无明显症状,旋即仆倒,不省人事,面色潮红,紫红,继之转为青紫或苍白,口唇青紫,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项背强
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鸣,或发怪叫,甚则二便自遗。移时苏醒,除感疲乏、头痛外,一如常人,舌质红,苔多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治法: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泻热涤痰熄风。
方药:急以针刺人中、十宣、合谷等穴以醒神开窍。或以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或灌服黄连解毒汤,方以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泻上中下三焦之火。或以此汤送服定痫丸,本方源于《医学心悟》,有豁痰开窍,熄风止痉之功。方中竹沥、贝母、胆南星苦凉性降,用以清化热痰,其中贝母甘润,使苦燥而不伤阴;半夏、茯苓、橘皮、生姜相合,用以燥湿化痰,兼以健脾开胃,以助祛痰之力;天麻、全蝎、僵蚕相合偏温,功善熄风止痉,且得天麻之甘平质柔而使诸药不燥;麦冬、丹参、茯神偏凉清心;朱砂、琥珀偏凉质重而镇心;上五味相合,以奏安神之功。石菖蒲辛温芳香,同长于通心气而祛痰之远志相合,则能化痰浊,开心窍,一则可加强方中化痰之力,二则能加强方中开窍之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寒热相宜,燥中有润。
·阴痫
症状:发痫则面色晦暗青灰而黄,手足清冷,双眼半开半合,昏愦,偃卧,拘急,或抽搐时作,口吐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声音微小。也有仅为呆木无知,不闻不见,不动不语;或动作中断,手中物件落地;或头突然向前倾下,又迅速抬起;或二目上吊数秒乃至数分钟即可恢复,病发后对上述症状全然无知,多一日频作十数次或数十次。醒后周身疲乏,或如常人,舌质淡,苔白腻,脉多沉细或沉迟。
治法: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痰涎。
方药:急以针刺人中、十宣穴开窍醒神,继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或灌服五生饮,方以生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辛温祛痰,半夏又降逆散结,川乌大辛大热,散寒除积滞,黑豆补肾利湿。合二陈汤健脾除痰。诸药共奏温化除痰定痫之功。
休止期
·痰火扰神
症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甚则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多沉弦滑而数。
治法:清泻肝火,化痰宁神。
方药:当归龙荟丸。
方以龙胆草、青黛、芦荟直入肝经而泻肝火;大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通泻上中下三焦之火,尤以大黄推陈致新,降逆而不留邪,以化痰散结;配以木香、麝香走窜、通窍而调气,
使清热之力益彰;又恐苦寒太过,以当归和血养肝。诸药相合,使诸火得泻,气血宣通,阴阳调顺,神安志宁而病向愈。本方当加茯苓、姜半夏、橘红健脾益气化痰,以宏药力。
风痰闭阻
治法:涤痰熄风镇痫。
方药:定痫丸。
方以天麻、全蝎、僵蚕平肝熄风;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菖蒲化痰开窍而降逆;琥珀、茯神、远志、辰砂镇心安神定惊;茯苓、陈皮健脾益气化痰;丹参理血化瘀;麦冬甘寒,清肺补心安神;姜汁、甘草温中和胃化痰。
·心脾两虚
症状:反复发痈不愈,神疲乏力,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
治法:补益心脾为主。
方药:六君子汤合温胆汤。
方以六君健脾化痰而益心;温胆汤治胆以通心神;加人参、枣仁、黄连以润养心神兼清心火而安魂魄。
·肝肾阴虚
症状:痫病频作,神思恍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红苔薄黄,脉沉细而数。
治法:滋养肝肾为主。
方药:大补元煎。
方以人参、炙甘草、熟地黄、枸杞子、山药、当归、山茱萸、杜仲补气益心,补养肝肾;加鹿角胶、龟版胶养阴益髓,牡蛎、鳖甲滋阴潜阳。
上述各证的处方中,加入适量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物,以熄风解毒、活络解痉而镇痛,可提高疗效。一般研粉,每服1~1.5g,每日2次为宜,小儿量酌减。再者本病的发生与气血瘀滞有关,尤其久病和外伤者,适当加活血化瘀之品实属必要。
上一篇:痫病的转归预后及预防与调摄
下一篇:痫病的的诊断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