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考试首页 >> 中西医结合助理 >> 考试资料
中西医助理考点眩晕的基本概念
发布时间:2012-02-14        作者:

  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晕的基本概念是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内经》对其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之“上气不足”,《灵枢·海论》之“髓海不足”,而引起眩晕者,均属因虚致眩。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痰饮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于《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症状表现,而非主要证候。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及“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 ·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张氏从阴阳互相依存原理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疗眩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啕目惊心、焦思不释、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眩晕。秦景明在《症因脉治· 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龚廷贤《寿世保元》中记载眩晕有半夏白术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等,至今仍值得临床借鉴。

  临床上能够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如《济生方》所云:“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但本节讨论的仅是内伤引起的眩晕,主要以肝阳上亢、气血两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及瘀阻窍络等为重点,外感眩晕不属本节讨论范围。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病。

相关文章

人卫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