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药理学考点及习题影响凝血过程药
维生素K
1.药理作用
维生素K属促凝血药,为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的必需物质,还参与肝脏中凝血因子Ⅶ、Ⅸ、Ⅹ的生物合成,并使肝脏合成的这些凝血因子氨基末端谷氨酸羧基化(活化),羧化的凝血因子可与钙离子和血小板磷脂结合,使血液凝固。当维生素K缺乏时,肝脏虽能合成上述凝血因子的前体,但缺乏生物活性,造成凝血障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容易发生出血。2.临床应用
(1)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包括:①维生素K吸收障碍:如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所致的出血;②维生素K合成障碍:如早产儿、新生儿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出血。(2)凝血酶原过低导致的出血长期应用香豆素类、水杨酸类药物等。
肝素1.药理作用
肝素在体内、体外均有强大抗凝作用,可使多种凝血因子灭活。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依赖于抗凝血酶Ⅲ(AT-Ⅲ)。AT-Ⅲ与凝血酶及凝血因子Ⅸa、Ⅹa、Ⅺa、Ⅻa形成复合物使上述因子失活,肝素可加快这一反应速度达千倍以上。除抗凝作用外,肝素还具有调血脂作用、抗炎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抗血管内膜增生、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2.临床应用(1)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及脑血管栓塞等。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DIC,是肝素的主要适应证(早期应用可防止微血栓形成)。(3)防治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后血栓形成。
(4)体外抗凝如心导管检查、体外循环及血液透析等。
相关习题:
女,新生儿,生后2天有明显出血倾向,见脐残端出血及黑便,诊断为新生儿出血,宜选用
A.氨甲苯酸B.氨甲环酸
C.维生素KD.华法林
E.链激酶答案:C
【解析】维生素K属促凝血药,促进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生物合成及活化。早产儿、新生儿维生素K合成障碍可引起出血,故应使用维生素K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