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考试首页 >> 执业中药师 >> 考试资料
蟾酥来源和性状鉴别
发布时间:2012-08-28        作者:
  蟾酥来源和性状鉴别是执业中药师考试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来源]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

  【加工】多于夏、秋两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采收过程中,忌用铁器。

  【性状鉴别】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者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者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粉末少许置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成油状。

  【显微鉴别】粉末:淡棕色。①甘油水装片观察,呈半透明或淡黄色不规则形碎块,并附有砂粒状固体。②浓硫酸装片观察,碎块四周逐渐缩小而呈透明的类圆形小块,表面显龟裂状纹理,放置稍久渐溶解消失。③水装片加碘试液观察,不应含有淀粉粒。

  【成分】①强心甾体化合物:含有毒性的蟾毒配基类化合物,如华蟾毒配基、脂蟾毒配基等;蟾毒类,为蟾毒配基的酯类。②吲哚类生物碱:主要有蟾酥碱、蟾酥甲碱、去氢蟾酥碱等;甾醇类。

  【理化鉴别】

  (1)取粉末约0.1g,加甲醇5ml,浸泡1h,滤过。滤液加二甲氨基苯甲醛固体少许,再加硫酸数滴,则显蓝紫色。(吲哚类化合物反应)

  (2)取粉末0.1g,加氯仿5ml,浸泡1h,滤过,将滤液蒸干,残渣加醋酐使溶解,滴加硫酸,初显蓝紫色,渐变蓝绿色。(甾醇反应)

  [含量测定]用高效液相测定,含华蟾酥毒基(C26H34O6)和脂蟾毒配基(C24H32O4)的总量不得少于6.0%。

相关文章

人卫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