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值」
0.05~0.5×109/L
「生物学变异」
生理变化:在劳动、寒冷、饥饿、精神等因素刺激下,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刺激垂体前叶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阻止骨髓内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并使其向组织浸润,从而使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因此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降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比较恒定。
「临床意义」
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枯草热、热带嗜酸性细胞增多症、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等嗜酸性粒细胞呈中等度增高。同时这些患者的鼻腔分泌物,痰液以及荨麻疹团块的局部皮肤组织中有大量嗜酸性细胞存在。皮肤疾患如银屑病、湿疹、疱疹样皮炎、药物性皮炎等。寄生虫原虫感染如钩虫病、肺吸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瘤等均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减少在伤寒、副伤寒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在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也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临床上常用于:
观察传染病的预后。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提高机体的应激性,当急性传染病如伤寒等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又逐渐增加。如果临床症状严重,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手术后4小时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甚至完全消失。24~48小时后逐渐增多,增多速度与病性变化基本一致。大面积烧伤病人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下降至零,且维持较长时间,如果手术和大面积烧伤后病人嗜酸性粒细胞不下降或持续下降,说明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