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考试首页 >> 中西医结合执业 >> 考试资料
中暑的发病机制
发布时间:2012-04-14        作者:
  中暑的发病机制是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的重要考点,卫人网整理如下:
  本病主要由于在高温或强热辐射下从事长时间劳动所引起,尤其在年老体衰者或伴有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肥胖症等情况下,更易发生。

  正常人体体温一般稳定在37℃左右、下丘脑有调节体温的中枢,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状态。人体散热主要靠辐射(占60%以上),其次为蒸发(占25%左右),再次为对流(占12%),只有少量为传导(少于3%)。当周同环境温度超过人体体温时,人体散热就只能靠出汗和肺泡的蒸发作用,长时间依靠蒸发散热导致体液流失,当此仍不足以对抗外界的高温时,则体内会有过量的热能蓄积,进而对人体各系统产生影响:

  (1)神经系统高温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注意力不能集中,对外界反应不敏捷,肌肉工作能力降低,动作准确性和协调性下降。

  (2)心血管系统 由于人体散热需要,皮肤血管扩张,血管重新分配,同时心输出量增加,导致心脏负荷加重。最终可致心功能衰退,输出量降低,输送到皮肤血管的血液量减少而影响散热。

  (3)消化系统高温引起血液重新分配,致使消化道血流量减少、胃蠕动减弱、胃液分泌减少而影响食欲。同时由于解渴而大量饮水和出汗使大量氯离了丢失,使胃液酸度降低,引起消化不良和其它疾患。

  (4)泌尿系统出汗过多和心输出量降低,可使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尿液浓缩、出血、尿道刺激症状、尿蛋白等,甚至可发生肾功能不全。

  总之,中暑的发生是由于环境温度过高或有热源的辐射,增加人体热量和影响人体散热,使体内热量蓄积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心输出量减少、汗腺功能衰竭,进一步使体内热能蓄积更多,主要引起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在高温环境下患者出汗过多和心血管功能紊乱,引起低血容量和低盐血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虚脱。如仅补充大量水分而补盐不足,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

相关文章

人卫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