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考试首页 >> 中西医结合执业 >> 考试资料
脾胃肠病证的证候特征以及病机和治疗要点
发布时间:2012-01-17        作者: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脾胃肠病证是指在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不遂、脏腑失调等病因的作用下,发生在食管、脾胃、肠道的一类内科病证。常见病有胃痛、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便秘等。感受时邪疫毒所致的痢疾、湿阻等,在外感病证中讨论;胃肠的出血病证,在血证中论述。
  主要证候及特征
  脾胃同居中焦,功能各异。胃主纳,脾主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共同完成生化气血之功。肠为腑,以通为顺,司传导之能。脾病多虚,有气虚、阳虚之分,脾为阴
土,易被湿困而失健运;胃病多实,常为寒热、饮食所伤,胃为阳土,易化燥伤阴,亦可因燥屎内结,而致腑气不通。尚有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气滞日久,瘀血内停。亦可见其他脏腑病证
乘克相侮脾胃肠而为病者。
  ·脾胃虚弱
  1.主要脉症:胃纳不佳,肢倦乏力,少气懒言,腹满肠鸣,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缓。
  2.证候特征:本证以脾胃气虚所引起的饮食、四肢、脘腹等病变表现为主;脾胃虚弱与中气下陷有程度上的区别,气陷是在气虚见症上兼有下坠感或脱肛。
  ·脾阳虚衰
  1.主要脉症;脘腹不适,或绵绵作痛,喜温喜按,面色咣白,腹胀食少,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2.证候特征:本证首先具有脾气虚证候,同时有阳虚生寒的表现;本证与脾胃虚弱的鉴别是兼有阳虚生外寒的形寒肢冷等证候。
  ·胃阴不足  ,
  1.主要脉症:脘腹不适,饥不欲食,口干唇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候特征:具备一般阴虚的表现,同时有饥不欲食、干呕等。
  ·寒邪客胃  .
  1.主要脉症:胃脘冷痛,重则拘急作痛,遇寒加剧,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呃逆呕吐,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
  2.证候特征:具备寒邪致病的特点,如冷痛拘急,喜热恶凉等。
  ·胃肠积热  ·
  1.主要脉症:脘腹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口干口臭,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2.证候特征:具有胃肠积热伤津的特点,如脘腹灼痛,渴饮,便干等。  
  ·食滞胃肠
  1.主要脉症: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其气臭秽,大便不爽,臭如败卵,恶闻食臭,舌苔厚腻,脉滑实  
  2.证候特征:具有食积的特征表现,如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等。
  ·湿邪困脾
  1.主要脉症:脘闷纳呆,口中粘腻,头重如裹,身重肢倦,口淡不渴,大便稀薄,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濡缓。  
  2.证候特征:具有湿邪中阻特点,如脘闷纳呆,身重肢倦等。
  ·肝气犯胃
  1.主要脉症: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杂,忧思恼怒则痛甚,苔薄白,脉弦。恶心呕吐,吞酸嘈
  2.证候特征:脾胃证候再兼有肝郁气滞表现,如胸胁胀痛,急躁易怒,暖气叹息等。
  ·瘀血内停  ·
  1.主要脉症:脘腹刺痛,痛处不移,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紫暗,脉涩。
  2.证候特征:具有瘀血证的特点,如刺痛有定处,舌质紫暗等。
  病机述要
  1.脾胃虚弱 素体脾虚,或久病伤脾,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均可损伤脾胃,中气不足,脾胃虚弱,而成胃痛、呃逆等病证。  
  2.脾阳虚衰 素体阳虚,或脾病日久伤阳,或过服寒凉伤中,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而成腹痛、呕吐等病证。
  3.胃阴不足 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损伤津液,或久泻久痢,或吐下太过,伤及阴津,或过服辛香燥热之品,或过食辛辣,损伤胃阴,胃失濡润,而成胃痛、呕吐、噎膈等病证。
  4.寒邪伤胃·外感寒邪,或脘腹受凉,寒邪内客于胃,或过服寒凉药物,或恣食生冷,寒邪伤中,胃腑受寒,而成胃痛、呃逆等病证。
  5.肠胃积热 素体热盛,或寒郁化热,或过食辛热,或感受热邪,阳明邪盛,肠胃积热,而成腹痛、便秘等病证。
  6.食滞胃肠 暴饮暴食,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失职,食滞胃肠,而成呕吐、泄泻
  7.湿邪围脾 冒雨涉水,或久卧湿地,或恣食生冷、肥甘厚腻,致湿邪内停,湿郁困脾,脾失健运,而成胃痞、泄泻等病证。
  8.肝气犯胃 忧思恼怒,,倩志不遂,肝失疏泄,克脾犯胃,而成胃痛、泄泻等病证。
  9.瘀血内停 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久病入络,血络受阻,瘀血内停,而成胃痛、噎膈等病证。  ‘
  治疗要点  
  1.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所以在辨治脾病时,应注意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以免助湿;在辨治胃病时,当注意燥热易伤胃阴,常用甘凉滋润之剂,慎用辛香燥热之药,以防伤阴。  ·
  2.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在治脾病时,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治胃病时,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 
  3.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胃病多实、多热,脾病多虚、多寒。中焦之虚常用健脾、补气、温中之品,中焦之实多用消导、和胃、泻热之药。
  4.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时,常以通为主法。
  5.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对于脘腹久痛、噎膈等病证,当以活血通络、散结消瘀为法。
  6.脾胃肠之病证也可由他脏病变所致,如肝郁克脾、脾肾阳虚、心脾两虚等,所以在治脾胃肠病证时,应全面考虑。
  7.防治脾胃肠病证,应特别注意饮食。当进易消化的食物,甚至流质,忌食油腻、鱼腥、辛辣、生冷、粗硬食物,以及醇酒厚味。要遵守进食的一般规律,必要时可少食多餐,要注意饮
食卫生,忌食馊腐不洁之食物,并可配合食疗加以调养。居处要寒温适宜,避免冷湿,防止外感。注意劳逸结合,病情较重时,应卧床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于重危病人应密切观察其神、色、脉等变化。平素加强体育锻炼,选择适当的体疗方法。在脾胃肠病证中还应注意呕吐、泻下等排泄物的量、性质、气味、颜色、次数及排出时间等,特别应注意对吐血、便血时的病情观察;服药时要寒热适宜,对于呕恶病人,应少服频饮。
相关文章

人卫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