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考试首页 >> 中西医结合助理 >> 考试资料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断
发布时间:2012-02-03        作者: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是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

  病因病机

  1.积损正衰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元气耗伤,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上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 “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过度,易使阳气升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因肝阳暴张,血气上涌骤然而中风者,病情多重。

  3.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4.五志所伤,情志过极 七情失调,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另外,部分学者认为中风病有因外邪侵袭而引发者。如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外因引动痰湿,痹阻经络,而致喁僻不遂,此即古人所谓“真中”。 本病常见的诱因为: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概而论之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诊断

  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

  4.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为多见。 5.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中络系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舌歪斜者;中经则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中络、中经合称中经络是无神识昏蒙者。中腑是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中脏则必有神昏或昏愦,并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等症,中腑、中脏合称中脏腑。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中经络和中脏腑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中风病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类最长病期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鉴别诊断

  1.口僻 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入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2.痈病 都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3.厥病 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4.痉病 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多出现在抽搐以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

  5.痿病 痿病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但多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神昏,以双下肢瘫或四肢瘫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隅。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于后遗症期由废用所致。

相关文章

人卫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