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狂犬病在60余个国家存在,其中东南亚国家的发病率尤高。国内的发病率0.4/十万至1.58/十万不等。均有明显增高。死亡人数在法定传染病中的地位已跃居首位或第二位。
国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占80~90%.但部分地区检测“健康犬”带毒率可达17%以上,应引起关注。我国猪、猫及牛占有重要地位。狼(东欧)、獴(南非、加勒比海)、狐狸(西欧)及吸血蝙蝠(拉丁美洲)分别为世界各地区的传染源。
就传播方式而言,可分为城市型,由未经免疫的犬、猫传播;森林型乃由臭鼬、狐狸、浣熊、獴、狼及蝙蝠引起。
病犬、病猫等动物的唾液中含病毒较多,病毒通过被咬伤的伤口浸入体内。粘膜也是侵入门户,人也可因眼结膜被病兽睡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病犬触舔等而获得感染。此外,偶可通过剥病兽皮、进食染毒肉类而发病,尚有因吸入蝙蝠群聚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而得病者。
人对狂犬病病毒普遍易感,狩猎者、兽医及饲养动物者更易感染。农村青少年与病兽接触机会多,故发病者也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任何季节均有狂犬病发生,我国东北地区则以春夏季为多见。
人被病犬咬伤后的平均发病率为15%~20%,被病狼咬后为50%~60%(均指未作预防注射者)。发病与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咬伤部位,头、面颈、手指等处的发病机会较多;②创伤程度,创口深而大者发病率高,头面部深伤者的发病率可达80%左右;③局部处理情况,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的发病机会较少;④衣着厚薄,冬季衣着厚,受染机会少;⑤注意疫苗情况,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者的发病率低。国内报告全程注射后的发病率为0.15%(国外为0.016%~0.48%),未注完全程者为13.93%。
病理改变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尤以与咬伤部位相当的背根节及脊髓段、大脑的海马以及延髓、脑桥、小脑等处为重,脑膜通常无病变。脑实质呈充血、水肿及微小出血,镜下可见非特异性变性和炎症改变、如神经细胞空泡形成、透明变性和染色质分解、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等。
以上病变均属非特异性,而在80%患者的神经细胞胞质中,则可发现一种特异而具诊断价值的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氏小体(Negribody)。内基氏小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3~10nm,边缘整齐,内有1~2个状似细胞核的小点,最常见于海马及小脑浦肯野组织的神经细胞中;亦可在大脑皮层的锥细胞层、脊髓神经细胞、后角神经节、视网膜神经细胞层、交感神经节等处检出。内基氏小体实为病毒的集落,电镜下可见小体内含有杆状病毒颗粒。
唾液腺肿胀,质柔软,腺泡细胞明显变性,腺组织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胰腺腺泡和上皮、胃粘膜壁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均可呈急性变性。
上一篇:狂犬病的并发症
下一篇:狂犬病的病因学及发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