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药概述是执业中药师考试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含义】凡以制止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性能功效】本类药虽性味各异,但均能止血,并分别兼能清热凉血、化瘀、收涩及散寒温经等。
【适应范围】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咯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兼治血热、血瘀、疮肿及胃寒等证。
【分类】按本类药的性能寒、温、敛、散之不同,又可分为四小类。
①凉血止血药:味或苦或甘而性均寒凉,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主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过量滥用有留瘀之害。
②化瘀止血药:性味虽各异,但却均能消散瘀血而止血,主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有止血不留瘀之长,为治出血之佳品。
③收敛止血药:味多涩,或质黏,或为炭类,性多平,或凉而不甚寒,虽善收涩止血,但有留瘀恋邪之弊,主治出血而无瘀滞者,若有瘀血或邪实者慎用。
④温经止血药:性温热,能温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功善温经止血,主治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
【配伍方法】血热妄行者,配清热凉血药;
阴虚阳亢者,配滋阴潜阳药;
瘀血阻滞而出血不止者,配活血行气药;
虚寒性出血者,应根据证情配温阳、益气、健脾等药同用。
【使用注意】出血过多而致气虚欲脱者,如单用止血药,则缓不济急,应急予大补元气之药,以益气固脱。
在使用凉血止血和收敛止血药时,必须注意有无瘀血,若有瘀血未尽,应酌加活血化瘀药,不能单纯止血,以免留瘀。
大蓟
【性能特点】本品甘苦性凉,归肝心经。既善清泄血分热邪而凉血止血,为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又能散瘀解毒而消痈肿,为治痈肿疮毒所常用。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主治病证】
①血热咯血、衄血、吐血、崩漏及尿血。
②疮痈肿毒。
【配伍】大蓟配小蓟:两药均性凉,功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同用则药力更强,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肿。
【用量用法】9~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小蓟
【性能特点】本品功似大蓟而力稍弱,亦为治血热妄行及疮痈肿毒之要药,又兼能利尿,尤善治尿血、血淋。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主治病证】
①血热尿血、咯血、衄血、吐血及崩漏。
②热毒疮痈,血淋。
【用量用法】9~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地榆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本品苦寒泄降,味酸收敛,作用偏于下焦。既善泄热凉血、收敛止血,为治血热出血特别是下焦出血之佳品;又能泻火解毒、收敛,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病证】
①血热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及月经过多。
⑦烫伤,湿疹,皮肤溃烂。
【配伍】地榆配槐角:地榆微寒,善清下焦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槐角微寒,善清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两药相合,可治血热出血诸证,尤宜痔肿出血及便血。
【用量用法】9~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对于大面积烧伤,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水解型鞣质被机体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白茅根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寒清利。入血分,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之各种出血证;入气分,能清肺胃蕴热而生津止呕,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哕及肺热咳嗽等证;入膀胱,能清利湿热而利尿,治血淋、热淋、小便不利、水肿及湿热黄疸等证。虽甘寒而不腻膈伤胃,利尿而不伤津,惟力缓用量宜大。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
【主治病证】
①血热衄血、咯血、咳血、吐血及尿血等证。
②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
③血淋,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
【用量用法】15~30g,鲜品可用30—60g。以鲜品为佳。
上一篇:白及
下一篇:热原与细菌内毒素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