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元 |
细 目 |
要 点 |
要求 |
|
|
1.疼痛的概念 |
(1)疼痛的定义 |
熟悉 |
|
|
(2)疼痛与疾病的关系 |
| ||
|
|
|
| |
|
|
(1)按疼痛发生部位分类 |
|
|
|
|
(2)按疼痛性质分类 |
|
|
|
2.疼痛的分类 |
(3)按疼痛原因分类 |
掌握 |
|
|
|
(4)按疼痛持续时间分类 |
|
|
|
|
(5)疼痛的物五轴分类法 |
|
|
|
|
(1)慢性疼痛性病症 |
|
|
|
|
(2)头痛 |
|
|
一.总体认识 |
|
(3)创伤后疼痛 |
|
|
3.疼痛诊疗的范畴 |
(4)内脏痛 |
掌握 |
| |
|
| |||
|
|
(5)术后痛 |
|
|
|
|
(6)分娩痛 |
|
|
|
|
(7)癌性疼痛 |
|
|
|
4.疼痛对生理的影响 |
疼痛与损伤及炎症介质的关系 |
掌握 |
|
|
|
|
|
|
|
5.疼痛对心理的影响 |
疼痛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
掌握 |
|
|
|
|
|
|
|
6.疼痛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方法 |
(1)疼痛诊断的基本方法与程序 |
掌握 |
|
|
(2)疼痛的基本治疗方法 |
| ||
|
|
|
| |
|
|
(1)评估的目的与意义 |
|
|
|
|
(2)评估方法的分类 |
|
|
二.常用的疼 |
1.疼痛测量与评估 |
(3)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 |
掌握 |
|
痛评估方法 |
(4)McGill疼痛问卷调查法 |
| ||
|
|
| ||
|
|
(5)六点行为评分法 |
|
|
|
|
(6)疼痛日记评分法 |
|
|
|
|
(1)三叉神经主要分支及走行 |
|
|
三 . 头面部的 |
|
(2)三叉神经分支支配区域分布 |
|
|
|
(3)面神经主要分支、功能支配 |
熟悉 |
| |
神经血管解剖 |
|
| ||
|
(4)舌咽神经分支支配区域分布 |
|
| |
|
|
|
| |
|
|
(5)脑的血供特点及大脑动脉环的构成 |
|
|
|
1.颈部主要结构的体表标志及投 |
(1)颈部的主要体表标志 |
掌握 |
|
|
影 |
(2)颈部的主要血管、神经及胸膜顶的体表投影 |
| |
|
|
| ||
|
2.颈部的血管 |
(1)颈部的主要动脉分支、分布 |
掌握 |
|
|
(2)颈部的主要静脉 |
| ||
|
|
|
| |
四.颈部 |
|
(1)颈丛的构成与走行 |
|
|
|
(2)臂丛的构成,根、干、股、束的位置 |
|
| |
|
|
|
| |
|
3.颈部的神经 |
(3)臂丛的走行、分布及支配 |
熟悉 |
|
|
(4)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在颈部的走行与分 |
| ||
|
|
|
| |
|
|
布 |
|
|
|
|
(5)颈交感干及各神经节的位置及其效应支配区 |
|
|
|
1.胸壁 |
(1)肋间神经的节段性分布 |
熟悉 |
|
|
(2)肋间神经的行程 |
| ||
|
|
|
| |
|
|
(1)胸膜及胸膜腔的组成 |
熟悉 |
|
五.胸部 |
|
(2)纵隔的构成 |
掌握 |
|
2.胸腔及其脏器 |
(3)气管胸段的位置、毗邻 |
了解 |
| |
|
|
|
|
(4)心脏传导系的组成 |
|
|
|
|
(5)心脏的血液供应 |
掌握 |
|
|
|
(6)心脏的神经支配 |
| |
|
|
|
| |
|
1.腹部脏器的神经分布 |
(1)腹腔神经丛的构成 |
熟悉 |
|
|
(2)内脏大小神经 |
| ||
|
|
|
| |
六.腹盆部和 |
2.盆部神经 |
(1)骶丛的组成和下肢分支 |
熟悉 |
|
腰背部 |
(2)骶骨和骶孔 |
| ||
|
|
| ||
|
3.腰段神经分布 |
(1)腰背部主要脊神经 |
熟悉 |
|
|
(2)腰交感干 |
| ||
|
|
|
| |
|
|
(1)脊柱的基本形态 |
|
|
|
1.脊柱的构造 |
(2)椎骨的特征 |
掌握 |
|
|
(3)椎骨间的连结 |
| ||
|
|
|
| |
|
|
(4)脊柱后方结构和神经袖结构 |
|
|
|
|
(1)椎管四壁的构成 |
|
|
|
|
(2)脊髓的被膜及其间隙 |
|
|
七.脊柱区 |
|
|
|
|
2.椎管及其内容 |
(3)硬膜外间隙的结构特点及构成 |
掌握 |
| |
|
(4)蛛网膜下腔的构成、下界、脑脊液含量及压力 |
| ||
|
|
|
| |
|
|
(5)脊髓的血供 |
|
|
|
|
(6)脊髓节段与椎管的对应关系 |
|
|
|
|
(1)椎间盘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
|
|
|
3.椎间盘与腰背肌肉 |
(2)颈、腰椎间盘退变特点 |
掌握 |
|
|
|
(3)腰背肌肉解剖特点 |
|
|
|
|
(1)腋鞘的形成、内容 |
熟悉 |
|
|
1.腋腔的内容及臂丛的阻滞 |
(2)腋动脉的分段、分支分布、体表投影和穿刺定位 |
熟悉 |
|
|
|
(3)臂丛的解剖 |
掌握 |
|
|
2.上肢血管 |
(1)肱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其临床应用 |
了解 |
|
|
(2)桡、尺动脉的走行和穿刺定位 |
| ||
|
|
|
| |
八.上肢 |
|
(1)正中神经的行程分支 |
|
|
|
3.上肢的神经 |
(2)尺神经的行程分支 |
掌握 |
|
|
(3)桡神经的行程分支 |
| ||
|
|
|
| |
|
|
(4)手掌神经的分布 |
|
|
|
4.上肢关节与肌肉 |
(1)上肢骨的连结 |
掌握 |
|
|
(2)上肢肌肉 |
| ||
|
|
|
| |
|
|
(1)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后动脉、足背动脉的体表 |
熟悉 |
|
|
1.下肢主要血管神经的体表投影 |
投影 |
| |
|
|
| ||
|
|
|
|
|
|
|
(2)坐骨神经在臀部的体表投影 |
掌握 |
|
|
|
(1)下肢带骨的连结 |
|
|
|
2.下肢的关节与肌肉 |
(2)下肢关节 |
掌握 |
|
九.下肢 |
|
(3)下肢肌肉 |
|
|
|
(1)股动、静脉的行程及其穿刺定位 |
|
| |
|
|
|
| |
|
|
(2)股神经的行程、分支分布 |
|
|
|
3.下肢主要的血管神经行程 |
(3)闭孔神经的行程和分支分布 |
掌握 |
|
|
(4)坐骨神经的行程 |
| ||
|
|
|
| |
|
|
(5)坐骨神经在臀部的体表投影 |
|
|
|
|
(6)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行程和分支 |
|
|
|
|
(1)大脑皮层分区与功能,脑干及功能核团 |
|
|
|
|
(2)脑干损伤病变的定位 |
|
|
|
1.中枢神经 |
(3)脊髓解剖及功能 |
熟悉 |
|
|
|
(4)脊髓损伤病变的定位 |
|
|
|
|
(5)边缘系统与基底神经节 |
|
|
|
|
(1)脊髓丘脑侧束 |
|
|
|
|
(2)三叉神经脊束 |
|
|
十 . 疼痛中枢 |
|
(3)脊髓—网状—丘脑通路 |
|
|
与传导 |
2.疼痛传导路径 |
(4)脊颈束 |
了解 |
|
|
|
(5)二级后索通路 |
|
|
|
|
(6)脊髓固有束 |
|
|
|
|
(7)内脏痛通路 |
|
|
|
3.痛觉传导纤维 |
(1)分型分类 |
掌握 |
|
|
(2)特点 |
| ||
|
|
|
| |
|
4.痛觉感受器 |
(1)皮肤伤害感受器分类及其分布特点 |
掌握 |
|
|
(2)躯体深部伤害感受器的特点和分布 |
| ||
|
|
|
| |
|
1.痛觉感受器 |
(1)痛觉感受器的类型与分布 |
熟悉 |
|
十一 . 疼痛发 |
(2)痛敏与刺激阈值 |
| ||
|
|
| ||
生的机制 |
2.疼痛发生过程 |
(1)感受器换能与神经冲动 |
了解 |
|
|
(2)神经兴奋性的传导 |
| ||
|
|
|
| |
|
|
(1)突触与突触传递 |
|
|
十二 . 疼痛递 |
1.突触 |
(2)突触的分类 |
了解 |
|
质的生物学基 |
|
(3)突触传递的特征 |
|
|
础及传导通路 |
2.传导通路 |
(1)疼痛递质与通路 |
熟悉 |
|
|
(2)与痛觉信息传递有关的神经递质通路 |
| ||
|
|
|
| |
|
|
(1)疼痛性质分类 |
|
|
|
1.分类 |
(2)疼痛部位分类 |
掌握 |
|
十三 . 疼痛的 |
|
(3)疼痛的神经功能状态分类 |
|
|
|
(1)生理性疼痛 |
|
| |
分类与生理特 |
|
|
| |
|
(2)病理性疼痛 |
|
| |
点 |
|
|
| |
2.特点 |
(3)疼痛对生理活动变化的影响 |
掌握 |
| |
|
| |||
|
|
(4)疼痛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
|
|
|
|
(5)疼痛对行为学的影响 |
|
|
|
1.概述 |
(1)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分类 |
掌握 |
|
|
|
| ||
|
(2)阿片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
| ||
|
|
|
| |
|
|
|
|
|
|
|
(1)吗啡及其相关制剂 |
|
|
|
|
(2)芬太尼及其透皮贴剂 |
|
|
|
|
(3)羟考酮 |
|
|
|
2.阿片类镇痛药物 |
(4)可待因及其衍生制剂 |
掌握 |
|
|
(5)美沙酮 |
| ||
|
|
|
| |
|
|
(6)哌替啶 |
|
|
|
|
(7)丁丙诺啡 |
|
|
十四 . 中枢性 |
|
(8)阿片类复合制剂——泰勒宁 |
|
|
镇痛药 |
|
(1)曲马朵的药理特点、适应证、禁忌证、使用方法 |
|
|
|
|
|
| |
|
|
和注意事项 |
|
|
|
|
(2)氯胺酮的药理特点、适应证、禁忌证、应用方法 |
|
|
|
|
和注意事项 |
|
|
|
3.非阿片类镇痛药物 |
(3)可乐定的药理特点、适应证、禁忌证、应用方法 |
熟悉 |
|
|
和注意事项 |
| ||
|
|
|
| |
|
|
|
|
|
|
|
(4)高乌甲素药理特点、适应证、禁忌证、使用方法 |
|
|
|
|
和注意事项 |
|
|
|
|
(5)草乌甲素药理特点、适应证、禁忌证、使用方法 |
|
|
|
|
和注意事项 |
|
|
|
1.概述 |
(1)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的作用机制 |
掌握 |
|
十五 . 非甾体 |
(2)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的临床应用 |
| ||
|
|
| ||
|
(1)传统分类 |
|
| |
抗炎镇痛药 |
|
|
| |
2.分类 |
(2)国际最新分类 |
熟悉 |
| |
|
| |||
|
|
(3)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
|
|
|
|
(1)糖皮质激素类药分类 |
|
|
|
1.概述 |
(2)糖皮质激素的药理生理作用 |
掌握 |
|
|
|
(3)副作用 |
|
|
|
|
(4)注意事项 |
|
|
十六 . 糖皮质 |
|
(1)地塞米松的药理特点 |
|
|
|
(2)甲泼尼松龙的药理特点 |
|
| |
激素类药 |
|
|
| |
|
2.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3)利美达松的药理特点 |
熟悉 |
|
|
(4)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的药理特点 |
| ||
|
|
|
| |
|
|
(5)泼尼松龙的药理特点 |
|
|
|
|
(6)曲安奈德的药理特点 |
|
|
|
|
(1)局部麻醉药的化学结构和分类 |
|
|
|
|
(2)局麻药的作用机制 |
|
|
|
1.概述 |
(3)理化性质与麻醉效能 |
掌握 |
|
|
(4)局麻药的药代动力学 |
| ||
|
|
|
| |
十七 . 局部麻 |
|
(5)临床应用 |
|
|
|
(6)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
|
| |
醉药 |
|
|
| |
|
|
(1)利多卡因的药理特点和临床应用 |
|
|
|
2.常用局部麻醉药 |
(2)布比卡因的药理特点和临床应用 |
熟悉 |
|
|
(3)罗哌卡因的药理特点和临床应用 |
| ||
|
|
|
| |
|
|
(4)左旋布比卡因的药理特点和临床应用 |
|
|
|
|
(1)神经破坏药的作用机制 |
|
|
|
|
|
|
|
|
1.概述 |
(2)适应证 |
掌握 |
|
|
|
| ||
十八 . 神经破 |
(3)禁忌证 |
| ||
|
|
| ||
坏药 |
|
|
|
|
|
(4)注意事项 |
|
| |
|
|
|
|
|
|
2.常用神经破坏阻滞药物 |
(1)石炭酸(酚)制剂 |
熟悉 |
|
|
(2)乙醇制剂 |
| ||
|
|
|
| |
|
|
(1)概述 |
|
|
|
1.三环类抗抑郁药(TACs) |
(2)阿米替林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 |
熟悉 |
|
|
用 |
| ||
|
|
|
| |
|
|
(3)米帕明的作用和用法 |
|
|
|
|
(1)概述 |
|
|
|
2.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
(2)帕罗西汀(赛乐特)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与注 |
|
|
|
意事项 |
熟悉 |
| |
|
(SSRIs) |
| ||
|
(3)氟伏沙明(兰释)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与注意 |
|
| |
|
|
|
| |
|
|
事项 |
|
|
|
3.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能再 |
(1)安非他酮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 |
|
|
十九 . 疼痛辅 |
|
熟悉 |
| |
摄取抑制剂(SNRIs) |
|
| ||
助用药 |
(2)文拉法辛(怡诺思)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和不 |
|
| |
|
|
| ||
|
|
良反应 |
|
|
|
|
(1)卡马西平药理、适应证、禁忌证、使用方法及注 |
|
|
|
|
意事项 |
|
|
|
|
(2)加巴喷丁药理、适应证、禁忌证、使用方法及注 |
|
|
|
4.抗癫痫药 |
意事项 |
熟悉 |
|
|
(3)拉莫三嗪药理、适应证、禁忌证、使用方法及注 |
| ||
|
|
|
| |
|
|
意事项 |
|
|
|
|
(4)苯妥英钠药理、适应证、禁忌证、使用方法及注 |
|
|
|
|
意事项 |
|
|
|
5.维生素类药 |
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的药理作 |
了解 |
|
|
用和临床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