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病毒性肝炎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人卫智网考试搜集整理如下:
病毒性肝炎是由各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丁型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腹胀、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也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
预防
1. 控制传染源
(1)隔离患者 按各型肝炎的传染期决定各型肝炎患者的隔离期,对慢性期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分别按病毒携带者管理。
(2)携带者的管理 无症状HBV 和HCV 携带者应定期检查各项病原学标记物,阳性者应禁止从事托幼和饮服工作。
2. 切断传播途径
(1)甲型和戊型肝炎 保护水源、食具消毒,粪便管理等。
(2)乙、丙、丁型肝炎 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及体液的传播。
3. 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 甲型肝炎:易感人群(婴幼儿、儿童和血清抗-HAVIgG 阴性者)应注射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乙型肝炎:凡新生儿(尤其母亲HBsAg阳性者)出生后24小时内都应立即注射基因组乙型肝炎疫苗,保护率约为85%,对HBe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可采用加大疫苗剂量或加用高效价HBVIgG(HBIG),保护率可达95%.
(2)被动免疫 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患者的接触者可接种人血清或胎盘球蛋白,以防止发病。乙型肝炎: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可联合使用高效HBIG,提高保护率;HBIG 也适用于已暴露于HBV 的易感者。
上一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
下一篇:急性蜂窝织炎病因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