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特点
小儿造血可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1. 胚胎期造血
造血首先在卵黄囊出现,然后在肝,最后在骨髓,因而形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即中胚叶造血期、肝脾造血期、骨髓造血期。2. 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 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婴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5~7岁开始,脂肪组织(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因此年长儿和成人期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但黄髓仍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的代偿潜力小,如果造血需要增加时,就会出现骨髓外造血。(2)骨髓外造血 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遇到发生各种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当感染及贫血矫正后即恢复正常骨髓造血。
上一篇: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与预防
下一篇:动脉导管末闭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