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间歇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以大汗而缓解,常有脾肿大与贫血。
病原学种类及在人体内发育过程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疟原虫的发育过程分两个阶段、有两个宿主。蚊为终末宿主,人为中间宿主,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分红细胞外期(即肝细胞内期)和红细胞内期两个阶段。
1. 红细胞外期当蚊子叮咬人时,子孢子随按蚊唾液注入人体,随血流侵入肝细胞内,发育为裂殖体,进一步分裂成裂殖子,被寄生的肝细胞肿胀破裂而释放出大量裂殖子。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消灭,另一部分侵入红细胞形成红细胞内期。据疟原虫子孢子多型性假说认为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子孢子有两种遗传表现型,即速发型子孢子与迟发型子孢子。速发型子孢子的潜伏期短(12~20日)。迟发型子孢子则要经过一段休眠状态后才发育成熟而引起发作,其潜伏期长达6个月以上,也称为“休眠子”。
2. 红细胞内期(1)裂体增殖 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成小滋养体(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红细胞胀破后释放出大量裂殖子、疟色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临床症状。大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消灭,小部分侵入红细胞重复上述裂体增殖而引起临床症状周期性发作。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所需的时间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为36~48小时。
(2)配子体形成 裂殖体增殖3~4代后,部分裂殖子侵入新的红细胞后分别发育成雌雄配子体,配子体可生存60~80日,随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或退变而消灭,配子体如被雌性按蚊吸入胃内,则在蚊体内进行有性生殖。上一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
下一篇:血吸虫病临床表现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