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简称为血吸虫病)属于人畜共患疾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其虫卵引起的肝与结肠的肉芽肿是本病主要的病理改变。在急性期有发热、腹泻或排脓血性大便、肝脾肿大和压痛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为主,可发展为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巨脾与腹水。
临床表现临床上将血吸虫病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以及异位损害。
急性血吸虫病一般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发病多在夏秋季节,患者接触疫水后有尾蚴性皮炎表现。潜伏期以1个月左右多见。常为初次大量感染或慢性患者再次严重感染。起病较急,临床有以下表现:(1)发热 热型以间歇热为主,体温多于午后、傍晚骤升,发热程度、期限与感染轻重有关,午夜或次晨大汗热退,也可表现为弛张热和不规则热。热程短者2天,长者数月,多数4周左右。多无显著毒血症症状。重型患者发热可长达数月,可有重听、意识淡漠、腹胀、相对缓脉等,伴有消瘦、水肿、贫血及恶病质状态。
(2)消化道症状 可有食欲减退,腹痛、腹泻,部分患者可有脓血性大便,腹泻3~5次/日,可伴有恶心、呕吐,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重型患者腹部可有压痛及柔韧感,可有腹水形成。(3)过敏反应 约有1/3患者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等,多见于发热期,以荨麻疹较多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4)肝脾肿大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常有肝肿大,以左叶显著,质软、表面光滑,伴有压痛。患者常无黄疸,肝功能损害不明显。部分患者可有脾肿大。上一篇:疟疾病原学种类与发育过程
下一篇:热性惊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