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导致心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1. 原因 在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约80% 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各种心肌病冠心病易患年龄前(<35 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2. 诊断 患者突发意识丧失,触诊伴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的主要诊断标准。
3. 心搏骤停的处理 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心血管急救成人生存链包括五个环节: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并着重于胸外按压、 快速除颤、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以及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心搏骤停处理
《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建议非专业施救者在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心肺复苏。
《2005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初级心肺复苏程序为A-B-C.但因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是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先进行胸外按压可提高存活率;因此2010 年心肺复苏程序以C-A-B 代替A-B-C.通过采用“首先进行胸外按压”的新程序,取消“看、听和感觉呼吸”的过程,在成人无反应且不呼吸或无正常呼吸(仅仅是喘息)时,首先进行30 次胸外按压后,开放患者气道并进行2 次人工呼吸。
|
口对口人工呼吸动作要领 |
术者用置于患者前额的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患者鼻孔,吸一口气,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然后缓慢吹气 每次吹气应持续2 秒以上,确保呼吸时有胸廓起伏 每30 次胸外按压后连续给予2 次人工呼吸(30∶2) |
|
|
胸外按压动作要领 |
体位 |
患者应置于水平位,头部不应高于心脏水平,下肢可抬高 |
|
部位 |
正确部位是胸骨中下1/3 交界处 |
|
|
手法 |
用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胸骨的下半部,另一手掌重叠放在这只手背上,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确保方向一致,手指不要接触胸壁 |
|
|
力度 |
按压时使胸骨压低至少5cm,随后突然松弛 |
|
|
时间 |
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 |
|
|
按压频率 |
每分钟至少 100 次 |
|
相关习题:
1. 引起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是
A. 心肌疾病
B. 心脏瓣膜病
C. 冠心病
D. 二尖瓣脱垂
E. 预激综合征
答案:C
2. 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应为
A. 50~60 次/ 分
B. 60~80 次/ 分
C. 80~100 次/ 分
D. 100~120 次/ 分
E. 120~140 次/ 分
答案:C
3. 心脏骤停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
A. 胸外按压
B. 气管内插管
C. 人工呼吸
D. 口对口呼吸
E. 电复律
答案:A
4. 女性,68 岁。诊断为急性心梗入院,住院第5 天患者突然呼吸困难,青紫,神志不清。四肢抽搐,听诊心音消失,颈动脉搏动消失,此时首选
A. 紧急做心电图
B. 安置心脏起搏器
C. 心内注射肾上腺素
D. 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
E. 静注利多卡因
答案: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