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治疗的目的为控制症状,防止病情恶化,尽可能保持肺功能正常,维持正常活动能力(包括运动),避免治疗副作用,防止不可逆气流阻塞,避免死亡。
1. 脱离变应原 这是防治哮喘最有效的方法。2. 药物治疗
(1) 缓解哮喘发作:首选支气管舒张药,主要支气管舒张药见下表
|
|
作用机制 |
药物举例 |
备注 |
|
β2- 受体激动剂 |
①作用于呼吸道的β2 受体;②激活腺苷酸环化酶;③使细胞内的环磷腺苷(cAMP)含量增加,游离Ca2+ 减少;④从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
短效:沙丁胺醇等 长效:福莫特罗等 |
是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症状的首选药物 |
|
吸入抗胆碱药 |
为胆碱能受体(M 受体)拮抗剂:①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而起舒张支气管作用;②减少痰液分泌 |
异丙托溴铵 |
尤其适用于夜间哮喘及多痰的患者 |
|
茶碱类 |
①除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平滑肌细胞内的cAMP 浓度外,还能拮抗腺苷受体;②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强呼吸肌的收缩;③增强气道纤毛清除功能和抗炎作用 |
氨茶碱、控释茶碱 |
口服给药用于轻~中度哮喘 静脉给药主要应用于重、危症哮喘 |
(2) 控制或预防哮喘发作:此类药物主要治疗哮喘的气道炎症,亦称抗炎药。
|
|
作用机制 |
药物举例 |
备注 |
|
糖皮质激素 |
①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活化;②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③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④增强平滑肌细胞β2 受体的反应性 |
倍氯米松、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
是当前控制哮喘发作最有效的药物 |
|
白三烯(LT)调节剂 |
①调节LT 的生物活性而发挥抗炎作用;②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
扎鲁司特或孟鲁司特 |
不良反应通常较轻微 |
|
其他 |
酮替芬和新一代组胺Hl 受体拮抗剂 |
阿司咪唑、曲尼司特、氯雷他定 |
对轻症哮喘和季节性哮喘有一定效果 |
3.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一般根据病情的分度进行综合性治疗。
|
|
糖皮质激素 |
其他药物 |
|
轻度 |
每日定时吸入200~500µg倍氯米松 |
◆ 出现症状时吸入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可间断吸入 ◆ 效果不佳时可加用口服β2- 受体激动剂控释片或小量茶碱控释片,或加用抗胆碱药如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吸入 |
|
中度 |
每日定时吸入500~1000µg倍氯米松 |
规则吸入β2 受体激动剂或联合抗胆碱药吸入或口服长效β2- 受体激动剂 |
|
重度至危重度 |
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待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后,改为口服给药 |
◆ 持续雾化吸入β2- 受体激动剂,或合并抗胆碱药;或静脉滴注氨茶碱或沙丁胺醇,加用口服LT 拮抗剂 ◆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 ◆ 可给予氧疗,如病情恶化缺氧不能纠正时,进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 |
4. 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主要包括:①哮喘教育、环境控制;②按需使用速效β2 受体激动剂;③根据控制水平选用控制哮喘的药物。
|
控制水平 |
治疗措施 |
控制水平 |
治疗措施 |
|
完全控制 |
找到并维持最低的控制级别 |
未控制 |
升级直至控制 |
|
部分控制 |
考虑升级至控制 |
急性发作 |
按急性发作处理 |
相关习题:
咳而影响睡眠,用过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多种祛痰止咳剂症状未能缓解。查体:双肺散在干性啰音,心脏正常。胸片:心肺无异常,WBC9×109/L.
1. 此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B. 支气管扩张
C. 支气管内膜结核
D. 支气管哮喘
E. 大叶性肺炎
答案:D
2. 对本患者的诊断下列哪项检查价值大
A. 血常规及嗜酸粒细胞检查
B. 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
C. 胸片和CT 检查
D. 纤维支气管镜检出
E. 支气管激发试验
答案:E
3. 为缓解病人症状,宜采用下列哪项治疗方法
A. 可待因+ 抗生素
B. 祛痰药+ 抗生素
C. 镇静药安定+ 抗生素
D. 碱性药物+ 抗生素
E. β2 受体激动剂+ 激素吸入剂
答案: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