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服务对象大多属于突然起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急性创伤,患者病情复杂、生命体征不稳定,常伴有意识障碍甚至出现心搏骤停,此类患者病史不详,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很多急救患者发生开放性伤口,且创面多被污染,因急救现场条件所限,许多患者无法彻底清创,而且患者在短时间内遭遇意外或急症,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进而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和免疫力下降。院前急救原则之一是先救命、后治病,在急救中往往会因为采取紧急抢救措施而忽视无菌操作要求,而各种侵入性操作破坏或改变了机体的自然防御屏障,使得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此外,无论是现场急救还是医院急诊科,急救现场呈完全开放状态,来往人员多,致病微生物种类复杂,若急救环境、急救器械等消毒隔离措施不当,可大大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因此,急救护理中的环境管理应把握以下几大原则以预防医院感染。
1﹒创造良好的急救治疗环境
尤其在现场急救过程中,急救护士应疏散人群,减少人员走动,禁止无关人员靠近无菌治疗区,形成一个相对有利的急救治疗环境。严格感染性医疗废弃物管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卫生用品放入黄色塑料袋或垃圾桶中,患者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装入封闭塑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