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1~3题共用备选答案)A. 细胞内玻璃样变
B. 脂质沉积C.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D. 血管壁玻璃样变E. 淀粉样变
1. 肝细胞脂肪变性为2. 高血压病肾小球细动脉管壁增厚狭窄的病理改变
3. 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斑块是上述哪种病理改变解析: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大量纤维斑块,这些纤维斑块最终要玻璃样变。4. 脂褐素大量增加最常见于
A. 细胞萎缩B. 细胞坏死
C. 细胞水样变D. 细胞凋亡
E. 细胞水肿解析:老年人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的肝细胞及心肌细胞内有脂褐素沉着等,常见于细胞萎缩。
5. 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A. 核分裂
B. 细胞核异型C. 线粒体肿胀
D. 细胞核碎裂E. 细胞萎缩
6. 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A. 细胞质脂质增多
B. 线粒体肿胀C. 细胞核异型
D. 细胞核碎裂E. 细胞萎缩
7. 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属于哪种病理变化A. 固缩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C. 干酪性坏死
D. 凝固性坏死E. 水肿
8. 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的病理变化是A. 脓肿 B. 空洞 C. 梗死 D. 坏疽 E. 水肿
解析:坏疽:组织坏死后,因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从而使坏死组织呈现黑褐色的特殊形态改变。9. 可以发生坏疽的器官是
A. 阑尾 B. 心 C. 脾 D. 肝 E. 脑10. 湿性坏疽常发生在
A. 脑、脾、肝B. 脑、肠、子宫
C. 肺、肠、肝D. 肺、肾、脑
E. 肺、肠、子宫解析:干性坏疽常见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湿性坏疽常发生于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脏器,如肠、子宫、肺等;气性坏疽为湿性坏疽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见于严重的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
11. 不发生坏疽的脏器是A. 下肢 B. 肺 C. 阑尾 D. 小肠 E. 脑
12. 组织和细胞损伤后,周围细胞增殖、修复的过程是A. 增生 B. 再生 C. 化生 D. 肥大 E. 机化
13. 最易完全再生修复的是A. 骨组织
B. 心肌组织C. 神经组织
D. 上皮组织E. 脑组织
解析:不稳定细胞,又称持续分裂细胞,这类细胞再生能力很强,总在不断地增生,以代替衰老、死亡或破坏的细胞,如表皮细胞,呼吸、消化及生殖道的黏膜上皮,淋巴、造血细胞,间质细胞等。14. 患者男,32岁。因肝损伤急症手术。曾患甲型肝炎已治愈。术中见肝右叶外侧5cm 裂口,深3cm 术后肝肾功能检查正常,食欲、体力恢复正常。肝脏损伤得以顺利修复,从内环境分析,主要起再生作用的是
A. 不稳定细胞B. 肥大细胞
C. 纤维细胞D. 稳定细胞
E. 永久性细胞15. 机化的定义正确的是
A. 坏死灶周围钙盐沉积B. 死骨周围纤维增生
C. 坏死组织排出,空腔形成D. 坏死组织由肉芽组织取代
E. 坏死缺损无法修补16. 下列哪种新生的细胞是机化时出现的特征细胞
A. 平滑肌细胞B. 成纤维细胞
C. 类上皮细胞D. 横纹肌细胞
E. 脂肪细胞解析:肉芽组织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组成,并伴炎症细胞浸润。
17. 肉芽组织的成分组成为A. 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B. 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C. 小动脉和成纤维细胞
D. 成纤维细胞和小细胞E. 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
18. 肉芽组织的成分不包括A. 血管内皮细胞
B. 炎症细胞C. 平滑肌细胞
D. 成纤维细胞E. 肌成纤维细胞
19. 肉芽组织内发挥抗感染作用的主要成分是A.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B. 肌成纤维细胞C. 炎性细胞
D. 成纤维细胞E. 脂肪细胞
20. 完成瘢痕性修复的病理基础是A. 上皮组织
B. 肉芽组织C. 纤维蛋白网架
D. 毛细血管网E. 坏死组织
解析:早期肉芽组织仅能填补伤口和初步连接缺损,以后随着成纤维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血管减少,最后成为瘢痕组织。21. 完成瘢痕修复的物质基础是
A. 炎性渗出物B. 肉芽组织
C. 毛细血管网D. 纤维蛋白网架
E. 毛囊组织参考答案:1.B 2.D 3.C 4.A 5.D 6.D 7.B 8.D 9.A 10.E 11.E 12.B 13.D 14.D 15.D 16.B 17.E 18.C 19.C 20.B 2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