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组多种因素相互所引起的以血中葡萄糖水平增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蛋白质和脂肪等代谢异常,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导致血管、心脏、神经、肾脏、眼等多个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损害,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是复合病因的综合征,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胰升血糖时不适当地分泌过多是本病的病因。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从胰岛B细胞合成与分泌胰岛素,经血循环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特异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物质代谢的效应,在这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导致糖尿病。
相关习题:
【试题1】男性,35岁,1型糖尿病病史15年,尿蛋白阴性。
1. 为排除早期糖尿病肾病,应定期进行
A. 尿常规检查
B.24小时尿蛋白定量
C.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D. 双肾B超E. 尿渗透压测定
「假设信息」 随访过程中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压增高达140/100mmHg(18.7/13.3kPa),有时下肢水肿。血肌酐正常。
2. 应首选的降压药是
A. 利尿剂
B.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C.β受体阻滞剂
D.α受体阻滞剂
E. 复方降压片
3. 患者此时的饮食治疗原则应为
A. 蛋白质来源应以植物蛋白质为主
B. 每日蛋白质入量为0.6(g/kg)×理想体重(kg)
C. 应较无蛋白尿者适当增加蛋白质入量
D. 蛋白质提供热量不超过总热量的25%
E. 每日蛋白质入量为0.8(g/kg)×理想体重(kg)
「解析」 答案:1.C 2.B 3.E
1. 糖尿病肾病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五期。Ⅰ期:为糖尿病初期;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蛋白(AER)多数在正常范围;Ⅲ期:肾病早期,出现微白蛋白尿;Ⅳ期:临床肾病,尿蛋白逐渐增多;Ⅴ期:尿毒症,多数肾单位功能损坏,AER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压升高,可出现尿毒症状临床表现。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排除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
2. 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压增高,有时下肢水肿,考虑为糖尿病肾病,临床治疗主要为减少蛋白质摄入量对早期肾功能不全的处理有利,抗高血压治疗可延缓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速度,早期肾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减轻蛋白尿。
3. 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压增高,有时下肢水肿,考虑为糖尿病肾病,临床治疗主要为减少蛋白质摄入量对早期肾功能不全的处理有利,故每日蛋白质入量为0.8(g/kg)×理想体重(kg)。
「试题2」 女性,50岁,糖尿病病史3年,一直服用格列本脲2.5mgbid,血糖控制好。近1月空腹及餐后血糖均较前增高,加量至5mgbid疗效欠佳。
1. 该患者近期血糖控制欠佳的原因为
A. 磺脲类原发性治疗失效
B. 磺脲类继发性治疗失效
C. 不是磺脲类的适应证,开始治疗时应首选胰岛素
D. 格列本脲剂量不足
E.Somogyi现象
2. 为评价该患者的胰岛B功能,应行
A. 胰岛素释放试验
B. 糖化血红蛋白
C. 餐后血糖
D. 胰岛素自身抗体E. 胰岛细胞抗体
3. 为控制血糖,不能采取的措施是
A. 严格按照饮食治疗原则控制饮食
B. 加用二甲双胍
C. 联合应用其他磺脲类药物
D. 改用胰岛素治疗
E. 寻找有无感染、应激等诱因并去除
「解析」 答案:1.B 2.A 3.C
1. 磺脲类药物治疗后1~3年失效者称为继发性治疗失效。
2. 胰岛素释放试验是评价胰岛B功能的检查,故选A.
3. 通常不联合应用2种磺脲类制剂。可寻找可能引起磺脲类继发失效的诱因并去除,效果不佳者可加用二甲双胍、加用或改用胰岛素。
「试题3」 女性,20岁,1型糖尿病病史2年。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呕吐、腹泻,昏迷3小时后就诊。查体: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
1. 最可能诊断为
A. 急性胃肠炎、低血糖昏迷
B. 急性胃肠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
C.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D. 乳酸性酸中毒
E. 重症急性胰腺炎
2. 对明确目前诊断无意义的是
A. 血酮体
B. 血糖
C. 血钠、钾、二氧化碳结合力
D. 糖化血红蛋白
E. 尿酮体
3. 最可能异常的生化表现是
A. 血钠正常,钾正常,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
B. 血钠正常,钾降低,二氧化碳结合力正常
C. 血钠升高,钾正常,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
D. 血钠正常,钾降低,二氧化碳结合力升高
E. 血钠升高,钾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
「解析」 答案:1.B 2.D 3.A
1. 根据病史与体征,继发于急性胃肠炎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可能性大。
2.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既往2~3个月血糖控制情况,患者目前为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需尽快明确血糖、酮体、血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情况。
3. 酮症酸中毒时血钠可降低或正常,二氧化碳结合力会下降,血钾可正常、升高或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