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考试生物化学答疑:血糖
1. 概念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血糖含量随进食、运动等变化而有所波动,但空腹血糖水平相当恒定,维持在3.89~6.11mmol/L之间。血糖浓度维持在恒定范围得益于血糖的来源与去路始终处于动态平衡。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对保证组织器官特别是大脑的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来源:
(1)食物中的糖经消化吸收进入血中,这是血糖的主要来源。(2)肝糖原分解,这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
(3)糖异生作用。(4)其他的单糖,如果糖、半乳糖等单糖也可转变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
去路:(1)葡萄糖在各组织中氧化分解供能,这是血糖的主要去路。
(2)葡萄糖在肝、肌肉等组织中合成糖原。(3)转变为非糖物质,如脂肪、非必需氨基酸、多种有机酸等。
(4)转变为其他糖及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唾液酸、氨基糖等。(5)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超过了肾糖阈(约8.89mmol/L)时,葡萄糖即由尿中排出,出现糖尿。
3. 血糖浓度的调节人体具有高效调节血糖浓度的机制,这种机制包括肝、肌肉等组织器官以及激素和神经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1)肝、肌肉等器官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肝是调节血糖浓度最重要的器官。肝以肝糖原的形式贮存葡萄糖,进食后肝贮存糖原的量可达肝重的4%~5%,总量可达70g.在空腹状态下,肝可将贮存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另外,肝还可通过糖异生作用维持禁食状态下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肌肉通过对血糖的摄取利用也对血糖浓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肌肉可利用血糖合成肌糖原,肌糖原约占肌肉重量的1%~2%,此值虽低于肝,但其总量可达120~140g.因此,肌肉也是贮存糖原的重要组织。但由于肌肉缺乏糖原分解时所需要的葡萄糖-6-磷酸酶,所以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以直接补充血糖。但肌肉剧烈运动时,肌糖原分解产生大量乳酸,可通过乳酸循环在肝将乳酸异生为葡萄糖或肝糖原。
(2)激素的调节 多种激素可对血糖浓度进行调节。其中降低血糖的激素有胰岛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和生长素等。(3)神经调节 全身各组织的糖代谢还受神经的整体调节。如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时,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肾上腺髓质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而迷走神经兴奋时,肝糖原合成增加,血糖水平降低。
上述几方面作用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互相协同又互相制约地协调一致,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4. 高血糖和低血糖
(1)高血糖及糖尿病 临床上将血糖浓度高于6.11mmol/L(葡萄糖氧化酶法)称为高血糖。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时,葡萄糖即从尿中排出,可出现糖尿。在生理情况下也可出现高血糖和糖尿,如情绪激动时通过交感神经调节,促进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血糖浓度升高,出现糖尿,称为情感性糖尿;一次性食入大量的糖,血糖急剧升高,出现糖尿称为饮食性糖尿;临床上点滴葡萄糖过快也会引起糖尿。以上情况的特点是高血糖和糖尿都是暂时的,且空腹血糖水平正常。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特别是空腹血糖水平和糖耐量曲线高于正常,主要见于糖尿病。糖尿病型糖耐量曲线的表现为:空腹血糖较正常型高,进食糖后血糖迅速升高,并可超过肾糖阈,同时出现糖尿。或在原来已有糖尿的基础上尿糖含量进一步升高。2小时血糖含量不能恢复到空腹血糖水平。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一定遗传倾向的代谢性疾病。临床常见的糖尿病有两类:胰岛素依赖型(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它们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目前尚在研究中。1型糖尿病常见于儿童,2型糖尿病常见于成年人。我国糖尿病患者以2型居多。某些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患致肾对糖的重吸收障碍也可出现糖尿,但血糖及糖耐量曲线均正常。
(2)低血糖 空腹血糖浓度低于3.89mmol/L(葡萄糖氧化酶法)时称为低血糖。出现低血糖的原因有:①胰性,如胰岛α-细胞功能低下、胰岛β-细胞功能亢进等。②肝性,如肝癌、糖原累积病等。③内分泌异常,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等。④肿瘤,如胃癌等。⑤饥饿或不能进食者。血糖水平过低,会影响脑细胞的功能,从而出现头晕、心悸、倦怠、饥饿感等,严重时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如不及时给患者补充葡萄糖,可导致死亡。
相关习题:
可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是A. 胰岛素
B. 生长素C. 胰高血糖素
D. 糖皮质激素E. 肾上腺素
答案:A解析:本题要点是血糖的调节。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余均是升高血糖的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