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手术后处理术后监测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人卫智网考试搜集整理如下:
1. 体位 全麻未清醒的患者,取平卧位,头转向一侧,以免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被吸入气管。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应去枕平卧或头低卧位6小时,以防头痛。全麻清醒后、蛛网膜下腔麻醉12小时后、硬脊膜外腔麻醉、局麻等患者,可根据手术需要确定体位。不同手术后的体位应有不同:颅脑术后如无休克或昏迷,可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颈胸手术后多采用高半坐卧位,以便于呼吸;腹部术后,多采用低半坐卧位,以减少腹壁的张力;脊柱或臀部手术后,可采用俯卧或仰卧位。任何卧位都应使患者舒适,并利于内脏生理活动,便于患者作适当活动。
2. 活动 患者已清醒、麻醉作用消失后就应鼓励在床上活动。离床活动一般在手术后第2~3天开始,可先坐在床沿上做深呼吸和咳嗽,再在床旁站立、行走,逐步增加活动范围、次数和时间。有休克、心力衰竭、严重感染、出血、极度衰弱等情况,以及施行过特殊固定、有制动要求的手术患者则不宜早期活动。
3.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每15~30分钟记录血压、脉搏、呼吸频率,直至病情平稳,从苏醒室送出后数小时内仍需监测并记录。要进行心电监护、经面罩或鼻导管给氧,还要鼓励患者深呼吸以防肺不张。有气管插管的患者,要及时吸痰和进行其他必要的呼吸系统治疗。
4. 中心静脉压(CVP) 如术中有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应在术后一段时间内监测CVP;维持在5~10cmH2O,如患者有心肺功能异常,必要时还可用Swan-Ganz导管监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及混合静脉血氧分压等。
5. 其他监测项目 根据不同手术或患者术前的病情而定,如颅脑手术后应监测颅内压及苏醒程度,有血管疾病的患者术后应监测末梢动脉循环状况等。
6. 体液平衡 要详细记录液体的入量、失血量、排尿量、胃肠减压及各种引流的丢失量。
记录出入量可用来评估体液平衡和指导补液。尿量是反映生命器官血液灌流情况的重要指标,必要时应留置导尿管观察每小时的尿量。
7. 观察手术切口 有无出血、渗血,敷料包扎情况,有问题及时处理。
8. 观察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物的量与性质,并作记录。